《王岩起乐斋》

时间: 2025-01-11 08:40:33

漫浪行地一舟虚,神手逢场乐有馀。

客里纵令怀旧国,公家何必爱吾庐。

饱知世事同分鹿,肯为时名更羡鱼,吏退晴窗春睡足,牙签狼籍满床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王岩起乐斋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漫浪行地一舟虚,
神手逢场乐有馀。
客里纵令怀旧国,
公家何必爱吾庐。
饱知世事同分鹿,
肯为时名更羡鱼,
吏退晴窗春睡足,
牙签狼籍满床书。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可以翻译为:
在这波浪翻滚的地方,我的船仿佛虚无缥缈;
在这欢乐的场合中,我的技艺显得游刃有余。
即使身处他乡,怀念故国的情感依然存在;
但为何要如此执着于我的小家呢?
我早已明白世事如同分鹿,
难道为了名利而更羡慕那些鱼吗?
官员们退去后,我在晴窗下春睡足;
书本散乱在床上,像牙签般狼藉。

注释

  • 漫浪行地:漫漫的波浪,形容水面起伏不定。
  • 一舟虚:一条船在水面上显得飘渺而虚幻。
  • 神手逢场:指技艺高超,能在适合的场合中展现才华。
  • 怀旧国:怀念自己的祖国。
  • 公家:指公共事务或家国。
  • 饱知世事:深知世间的事情。
  • 分鹿:古代分鹿是指分配猎物,隐喻世事的分分合合。
  • 羡鱼:比喻羡慕那些名利的追求。
  • 吏退:官员退去后。
  • 春睡足:春天的午睡很充足。
  • 牙签狼籍:形容书籍散乱,像牙签一样杂乱无章。

典故解析

  • 分鹿:此处可能引申至古代的分配猎物,象征着人生中的分合与利益。
  • 羡鱼:以“鱼”象征名利,暗指对世俗名利的追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世事的独特见解。其诗风多表现出一种洒脱与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一个政治动荡或个人处境艰难的时代,诗人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绘,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世事的无奈。

诗歌鉴赏

《王岩起乐斋》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对比自身的状况与世事的变迁,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反思。诗中的“漫浪行地一舟虚”,描绘了在生活的波澜中,个体的渺小与无奈。紧接着“神手逢场乐有馀”则是对自身才华的自信与肯定,尽管处境不佳,仍然能够在某些场合中展现自我。

在诗中,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家庭的执着显得尤为复杂,“客里纵令怀旧国,公家何必爱吾庐。”这两句揭示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矛盾心理,既想念故乡,又意识到对个人安逸的追求似乎是过于执着。

此外,诗中提到的“吏退晴窗春睡足,牙签狼籍满床书”,让人感受到一种淡然与自在的生活态度。在烦嚣的官场与现实生活中,诗人选择了隐居与宁静,书籍则是他内心世界的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比、反思,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一种超然于名利之外的生活态度,透出几分对世俗的冷淡与对自我内心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漫浪行地一舟虚:描绘出诗人在波浪中行舟的情景,船的虚幻感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2. 神手逢场乐有馀:展现了诗人的自信,面对人生的挑战,能够游刃有余。
  3. 客里纵令怀旧国:即使身在他乡,怀念故国的情感依旧强烈。
  4. 公家何必爱吾庐:质疑为何对家庭如此执着,似乎无心于个人的小家。
  5. 饱知世事同分鹿:表明诗人深知世事的复杂与利益的纷争。
  6. 肯为时名更羡鱼:表达对名利的质疑,是否值得为了名声而羡慕他人。
  7. 吏退晴窗春睡足:官员离去后,享受宁静的生活。
  8. 牙签狼籍满床书:形容书籍的杂乱,反映出诗人对知识的追求与随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波浪,隐喻不稳定的人生。
  • 对仗:如“吏退晴窗春睡足”,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加深了诗意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活的反思与对世俗名利的冷淡,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安宁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人生的旅程,虚无缥缈。
  2. :象征欢愉与才华的展现。
  3. :代表希望与生机。
  4. :象征知识与思想的积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漫浪行地”指的是什么?
    A. 船的旅程
    B. 人生的波折
    C. 自然景象
    D. 以上都是

  2. 诗中“羡鱼”是比喻什么?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家庭的关心
    C. 对故国的怀念
    D. 对春天的渴望

  3. 诗人的态度如何?
    A. 怨恨世事
    B. 超然物外
    C. 追求名利
    D. 对生活无所谓

答案:1.D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李白《将进酒》李弥逊《王岩起乐斋》的对比:

  • 李白的诗歌更注重豪放与洒脱,体现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自由的追求;而李弥逊则在沉思中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内心平静的向往。
  • 两者都在探讨人生的意义,但表达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概论》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李弥逊研究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