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土淹龙驾,西人望翠华。
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
十月回星斗,千官捧日车。
洛阳无怨思,巡幸更非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皇帝初次出巡洛阳的盛况。东边的土地上,龙车(象征皇帝)被淹没在深厚的礼仪之中;而西边的人们则仰望着皇帝的华丽车驾。山川只是用来问询事物,宫殿又岂能成为真正的家园。十月的天空中,星斗旋转,成千上万的官员捧着日车(象征皇权)前行。洛阳城中没有怨恨和思念,这次巡幸也是顺理成章的,没有拖延。
注释
- 东土:指东边的土地,象征中国的中原地区。
- 淹龙驾:龙车是古代君主的象征,淹没在繁重的礼仪中。
- 翠华:指华丽的车驾。
- 询物:询问事物,象征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社会的关注。
- 宫观:指皇宫和观景台,寓意权力和地位。
- 十月回星斗:十月时节,星星的运行规律,象征时间的流逝。
- 千官捧日车:成千上万的官员捧着象征皇权的日车,表示对皇帝的尊重。
- 洛阳无怨思:洛阳城中没有怨恨与思念,表明民众对皇帝的支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号平原,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著称。张九龄在政治上也有重要成就,曾任宰相,致力于治理国家。
创作背景
《奉和圣制初出洛城》是张九龄应皇帝之命所作,表现了他对皇帝出巡的赞美和对国家的忠诚。此时,唐代正处于盛世,国家繁荣,张九龄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富强、民众安乐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晰的画面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皇帝出巡时的盛大场景,以及民众对皇帝的热情欢迎。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东土的礼仪繁重与西方的期待,展现了皇权的神圣与威严。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星斗的变化和官员的捧日,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对国家的忠诚。最后一句“洛阳无怨思,巡幸更非赊”则表达了民众对皇帝巡幸的支持与认同,显示出国家的安定与繁荣。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真挚,传达了作者对国家、对皇帝的尊敬与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土淹龙驾:东土上充满了皇帝的威严,礼仪将皇帝的龙车淹没。
- 西人望翠华:西边的人们仰望着华丽的车驾,表现出对皇权的敬仰。
- 山川只询物:自然界的山川仿佛在询问人间的事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宫观岂为家:宫殿和观景台并不是生活的归宿,暗示权力的孤独。
- 十月回星斗:在十月的夜空中,星斗运行,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与命运的安排。
- 千官捧日车:众多官员捧着象征皇权的日车,显示出对皇帝的忠诚与支持。
- 洛阳无怨思:洛阳城中没有怨恨,反而是对皇帝的热爱与期待。
- 巡幸更非赊:巡幸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没有拖延,反映出国家的繁荣。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如“东土淹龙驾,西人望翠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皇帝比作“龙驾”,象征着权威与尊贵。
- 夸张:通过“千官捧日车”表达出对皇权的尊重,营造出宏大的场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皇权的尊重与对国家繁荣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对皇帝巡幸的支持和对民众安定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驾:象征皇帝的权威与威严。
- 翠华:华丽的车驾,代表着皇权。
- 星斗: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命运的安排。
- 日车:象征皇权的象征,代表着光明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东土淹龙驾”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A. 皇帝的车驾被淹没在繁重的礼仪中
B. 东土的天气恶劣
C. 皇帝的车驾行驶顺利
D. 人民对皇帝的不满 -
“千官捧日车”中的“日车”象征什么?
A. 太阳
B. 皇权
C. 财富
D. 交通工具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反映个人情感
B. 对皇权的尊重与对国家繁荣的赞美
C. 描述自然景色
D.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现了壮观的自然景象与人心向背。
- 李白的《庐山谣》:反映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对比
- 张九龄《奉和圣制初出洛城》与杜甫《春望》对比:
- 张九龄的诗表现了对皇权的赞美与对国家繁荣的期盼,而杜甫的《春望》则反映了动乱时期的忧愁与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 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唐代的社会状况与人们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张九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