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在洪州答綦毋学士
作者: 张九龄 〔唐代〕
原文展示:
旬雨不愆期,由来自若时。
尔无言郡政,吾岂欲天欺。
常念涓尘益,惟欢草树滋。
课成非所拟,人望在东菑。
白话文翻译:
这场及时的雨没有耽误农时,正如我所期盼的那样。
你虽然不谈郡政,但我怎么会希望天公来欺骗我呢?
我常常想到细小的雨水是有益的,只有在这雨水滋润下,草木才能茁壮成长。
课程的进展并不是我所预想的那样,人们的希望都在东边的田地里。
注释:
- 旬雨:十天的雨,指及时的雨水。
- 不愆期:没有耽误农时。
- 尔:你,这里指对方。
- 郡政:地方政府的事务。
- 涓尘:细小的雨水。
- 草树滋:草木因雨水而茂盛。
- 课成:课程的完成或进展。
- 东菑:东边的田地,象征希望和丰收。
典故解析:
该诗中涉及的典故不多,主要是表达了对时雨的珍视,以及对地方政务的关心。诗中“天欺”一词,可以引申为对命运的不满与反思,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号公度,唐代著名政治家、诗人。他以清新高雅的诗风和忠诚正直的品德而受到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诗作创作于唐代,反映了当时农耕社会中对气候变化的关心,以及诗人对民生的关注。张九龄在任职期间,常常关注民众的生活与农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雨水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事的深刻思考。张九龄在诗中表达了及时雨对农业的重要性,强调了天时与人事的关系。诗中“尔无言郡政,吾岂欲天欺”一句,反映了诗人对地方治理的关心,表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草木生长的欣喜,体现了他对自然生命力的热爱。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与社会之间的思考,既有对现实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展望。诗句中蕴含的哲理,令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引发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旬雨不愆期:及时的雨水没有耽误农事,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赞美。
- 由来自若时:雨水如期而至,暗示自然的规律与人类的渴望相吻合。
- 尔无言郡政:对方不谈地方事务,反映出对社会事物的关注与思索。
- 吾岂欲天欺:诗人不愿意被天公所欺,表达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
- 常念涓尘益:细小的雨水也能带来好处,强调细微之物的重要性。
- 惟欢草树滋:草木因雨而滋长,表现了生机与希望。
- 课成非所拟:课程的完成情况与预期不同,体现出对现实的反思。
- 人望在东菑:人们的希望寄托在丰收的田地上,象征着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常念涓尘益,惟欢草树滋”,展现了工整的句式。
- 比喻:将雨水比作生命的源泉,强调其重要性。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对人事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旬雨:象征及时与恩惠。
- 草树:寓意生长和希望。
- 东菑:象征丰收与理想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旬雨不愆期”是什么意思? A) 雨水很稀少
B) 雨水及时到达
C) 雨水有误差
D) 雨水造成灾害 -
诗中提到的“东菑”代表什么? A) 荒地
B) 豊收的田地
C) 城市
D) 大海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张九龄与王维的诗歌都注重对自然的描绘与感受,王维的诗更倾向于山水意境,而张九龄则关注时雨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两者都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