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奉和圣制经孔子旧宅
作者: 张九龄 〔唐代〕
原文展示:
孔门太山下,不见登封时。
徒有先王法,今为明主思。
恩加万乘幸,礼致一牢祠。
旧宅千年外,光华空在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孔子旧宅的景象。在太山脚下的孔子门前,已看不到昔日的辉煌。虽然有先王的法则,现今却只为明主所思考。恩泽加于万乘之上,礼仪也已建立在一座牢固的祠堂里。千年之后的旧宅,依然能感受到那空中的光华。
注释:
- 孔门: 指孔子的学堂。
- 太山: 指太行山,象征着高大、巍峨。
- 登封: 古代指封禅之地,表明地位的尊荣。
- 徒有: 只是拥有。
- 先王法: 指古代先贤的法则。
- 万乘: 指拥有万乘之车的君主,象征权势。
- 牢祠: 指用来祭祀的建筑,表示对先贤的尊敬。
- 光华: 形容孔子及其思想的辉煌。
典故解析:
- 登封: 在古代,帝王登封是为了祭天和封禅,象征权力和地位的巅峰。诗中提到的不见登封时,暗示了孔子学说的辉煌已不再。
- 先王法: 指的是古代圣王的法则和治国理念,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唐代著名诗人,官至宰相,以其政治才能和诗才闻名。他的诗作多表现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对历史文化的追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中期,正值唐玄宗时期,社会政治稳定,但对于古代文化的渴望依然强烈。诗人通过对孔子旧宅的描绘,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孔子旧宅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追怀与对现实的感慨。诗的开头提到“孔门太山下,不见登封时”,用“太山”这一高大伟岸的自然景观,衬托了孔子学说的崇高与历史的久远;然而“登封时”一语则暗示了昔日的辉煌已不再,增添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接下来的“徒有先王法,今为明主思”,则进一步表达了对先王治国理念的怀念,强调了当今社会对古代智慧的重视。诗中提到的“恩加万乘幸”,不仅展示了当权者的恩泽,也反映出对古代先贤的崇敬。
最后一句“旧宅千年外,光华空在兹”,则是一种哲学性的反思,尽管物质的建筑已然衰败,但孔子的思想和精神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光辉。这种对比不仅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也让人思考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孔门太山下: 描绘了孔子学堂的地理位置,暗示着孔子思想的根基。
- 不见登封时: 对比昔日的辉煌,感叹历史的流逝。
- 徒有先王法: 说明古代的法律与治国理念依然存在,但被遗忘。
- 今为明主思: 反映出当今社会对古代智慧的重视。
- 恩加万乘幸: 赞美当权者的恩泽,表现对历史的怀念。
- 礼致一牢祠: 说明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尊重与礼遇。
- 旧宅千年外: 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沧桑。
- 光华空在兹: 强调孔子思想的永恒与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仗: 如“恩加万乘幸,礼致一牢祠”,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对比: 通过古今的对比,增强了历史感和文化的厚重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追怀,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与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历史的光辉与文化的传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孔门: 象征着儒家思想与教育的殿堂。
- 太山: 代表着高大、崇高的精神追求。
- 光华: 象征着孔子思想的光辉与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孔门太山下”意指什么?
- A. 孔子的学堂
- B. 孔子的故乡
- C. 孔子的墓地
-
“不见登封时”中的“登封”指的是?
- A. 一种建筑
- B. 古代帝王的封禅
- C. 诗人的心境
-
诗中提到的“旧宅千年外”表达了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建筑的崭新
- C. 对古代的遗忘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使至塞上》相比,张九龄的诗更注重对历史文化的回顾,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自然风光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张九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