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时间: 2025-01-27 03:25:10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满庭芳
作者: 甄良友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杲杲重光,遥山耸翠,九天秋气高明。
露团仙掌,初月挂前星。
帝念吾君父子,亲传授光启中兴。
生储后,是为三圣,一道以相承。
升平。当此际,黄花照座,丹桂充庭。
对两宫喜色,百辟欢声。
好是橙黄橘绿,宣猷殿酒碧香清。
重重庆,尧仁舜孝,亲见禹功成。
白话文翻译:
阳光灿烂,远山耸立,九天之上的秋气显得格外清明。
露珠如同仙人掌一样晶莹,初升的月亮挂在星空之前。
天帝关心我的君主和父子,亲自传授光明以开启中兴之路。
生储之后,他们便是三位圣人,传承着同一条道路。
在这一平安的时刻,黄花映照着座位,丹桂香气弥漫庭院。
面对两宫的喜庆,百官们欢声笑语。
此时正是橙黄橘绿的美好季节,殿中美酒清香四溢。
重庆之时,尧舜的仁德,亲见大禹的功绩得以实现。
注释:
- 杲杲: 明亮的样子,形容阳光明亮。
- 重光: 重新的光辉,指光明的回归。
- 帝念: 天帝的关怀与思念。
- 吾君父子: 指的是国家的统治者与其继承者。
- 三圣: 指儒家所称的圣人,强调传承的重要性。
- 升平: 国家安定繁荣的景象。
- 黄花: 指的是秋天盛开的菊花,象征着丰收和喜庆。
典故解析:
- 尧、舜、禹: 中国古代三位贤明的统治者,尧、舜被视为仁德的典范,禹则以治水有功著称。
- 中兴: 指恢复国势或振兴国家的过程,常用于历史典籍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甄良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风格典雅,富有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国泰民安的时代,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君主德治的期盼与赞美,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满庭芳》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和国君的德治,展现了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画面。诗中开头的“杲杲重光,遥山耸翠”以明亮的阳光和高耸的山峦勾勒出一种清新、明朗的秋日气氛,给人以视觉与情感上的双重享受。接着,通过天帝对君主父子的关怀,强调了君主在国政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对理想政治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三圣”,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追忆,更是对理想治国理念的向往,象征着传承与责任。接下来的“升平”二字,直接展现了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而“黄花照座,丹桂充庭”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喜庆的气氛。尤其是“百辟欢声”,让人在欣欣向荣的景象中感受到百官的欢愉与民众的安宁。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对君王德治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杲杲重光: 描绘了阳光明亮的景象,象征着希望与光明。
- 遥山耸翠: 远处的青山高耸,显示出自然的壮丽。
- 九天秋气高明: 秋天的气候清新明朗,带来了丰收的气息。
- 露团仙掌: 露水晶莹剔透,如同仙人的手掌,增加了诗的仙气。
- 初月挂前星: 新月挂在星空前,展现了宁静的夜空。
- 帝念吾君父子: 天帝关怀君主及其子嗣,展现出对国家的关注。
- 亲传授光启中兴: 指天帝传授光明,开启国运的复兴。
- 生储后,是为三圣: 君主的继承者成为圣者,强调传承的重要性。
- 升平: 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渴望。
- 黄花照座,丹桂充庭: 自然的美景映衬出喜庆的氛围。
- 对两宫喜色,百辟欢声: 两宫的喜庆与百官的欢声,表现出国家的繁荣。
- 好是橙黄橘绿: 描述丰收的季节,象征着美好的生活。
- 宣猷殿酒碧香清: 在殿中美酒清香,展现出豪华的场合。
- 重重庆,尧仁舜孝: 再次提及尧舜的仁德,强调和谐政治。
- 亲见禹功成: 亲眼见证大禹的治理成果,体现对历史的敬仰。
修辞手法:
- 比喻: “露团仙掌”将露水比作仙人的手,形象生动。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 象征: 自然景物象征国家的繁荣与美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君主仁德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历史贤君的敬仰,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阳光: 象征希望与光明。
- 山峦: 代表稳固与自然的壮丽。
- 露水: 纯洁与清新,象征新生。
- 月亮: 宁静与和谐的象征。
- 黄花、丹桂: 象征丰收、喜庆与美好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三圣”指的是哪三位历史人物? A. 孔子、孟子、荀子
B. 尧、舜、禹
C. 李白、杜甫、白居易
D. 屈原、陶渊明、王维 -
填空题: 本诗中“黄花照座,丹桂充庭”描绘了(___)的场景。
-
判断题: 诗中提到的“升平”是指国家的纷乱和动荡。 (对/错)
答案:
- B
- 喜庆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辛弃疾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与《满庭芳》均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慨,但前者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侧重于国家的繁荣与理想政治的描绘。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诗词理论与实践》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