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寿县太君周氏挽辞二首》

时间: 2025-01-11 05:58:54

子引金闺籍,身开石穷封。

露輴悲吉路,象服俨虚容。

楚挽虽多相,莱衣不更缝。

谁知逝川底,剑自喜相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永寿县太君周氏挽辞二首

子引金闺籍,身开石穷封。
露輴悲吉路,象服俨虚容。
楚挽虽多相,莱衣不更缝。
谁知逝川底,剑自喜相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已故太君周氏的哀悼。诗中提到她的出身显赫(“子引金闺籍”指她的家世),身世虽然显贵,但也经历了艰难(“身开石穷封”)。在这条悲伤的送别路上,露水沾湿了衣襟(“露輴悲吉路”),她的衣服显得庄重而冷清(“象服俨虚容”)。即使有许多人来悼念(“楚挽虽多相”),但她的衣衫却没有得到补缝(“莱衣不更缝”),这象征着她的去世令一切都显得无比苍凉。最后一句“谁知逝川底,剑自喜相逢”,则表达了对生死的感慨,似乎在说只有在亡者和逝去的时光之间,才会有真正的相逢与理解。

注释

  • 金闺籍:指显赫的家世与身份。
  • 石穷封:暗指身世的艰难与受限。
  • 露輴:露水打湿衣服,表示哀伤。
  • 象服:象征性服装,表现出对逝者的尊重与哀悼。
  • 楚挽:楚国的挽歌,表示悼念之情。
  • 莱衣:用来形容普通的衣物,暗示对逝者的哀悼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主张新法改革,致力于改善国家政治和经济状况。王安石的诗作多以现实主义为主,关注社会民生,风格清新流畅,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永寿县太君周氏挽辞》写于王安石为周氏太君送别之际,反映了他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哀痛,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周氏太君可能是他的朋友或家族中重要人物,王安石以此诗表达对她的敬仰与悼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悼。开头两句通过对逝者身份的描述,揭示了她的显赫背景与内心的复杂情感。接下来的句子则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表现出送别时的悲伤氛围,露水与虚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哀悼情感的深度。诗的最后一句则引人深思,表面上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对生与死、逝去与相逢的哲理性思考,令人倍感惆怅。整首诗在感情上既有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也有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体现了王安石作为诗人的深厚造诣与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子引金闺籍:开头提到逝者的家世,说明她出身于显赫的家庭。
  2. 身开石穷封:暗指她在世时经历的困境,虽有身份却未必快乐。
  3. 露輴悲吉路:用露水打湿衣服暗示送别时的悲伤情绪。
  4. 象服俨虚容:象征性的服装与虚幻的容颜,表现出逝者的庄重与冷清。
  5. 楚挽虽多相:强调虽然有很多人来悼念,但依然无法填补失去的空虚。
  6. 莱衣不更缝:她的衣物没有得到修缮,象征着对逝者的尊重与悲痛。
  7. 谁知逝川底:对生死的思考,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与感慨。
  8. 剑自喜相逢:象征着对逝者的理解与相逢,暗示生死之间的哲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逝者的衣物与情感相联系,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子引金闺籍,身开石穷封”,展现出诗的韵律美。
  • 象征:用“露”和“剑”象征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哀悼为主线,表达了对逝者周氏太君的深切怀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对逝者身份、送别情景的描写,展现出面对生死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逝者的尊重,也有对生命短暂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闺:象征显赫的地位与身份。
  • :代表哀伤与悲痛。
  • :暗示生命的意义与逝去的哲理,象征着生死之间的交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闺”是指什么? A. 显赫的家世
    B. 普通家庭
    C. 隐居生活

  2. “露輴悲吉路”中的“露”象征什么? A. 祥和
    B. 悲伤
    C. 幸福

  3. 诗中最后一句的“剑自喜相逢”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战争的渴望
    B. 对生死的哲学思考
    C. 对财富的追求

答案:1. A;2. B;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首诗都表现出对逝去的感慨,但王安石的诗更强调个体的生命哲学,而杜甫的《春望》则更多展现了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