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时间: 2025-02-04 15:34:37

传与东坡尊舅。

欲作栏干护佑。

心性慢些儿,先著他人机构。

虚谬。

虚谬。

这段姻缘生受。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如梦令

作者: 秦观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轻舟已过万重山,
闻莺啼、声声慢,
似诉平生怨。
无奈朝来寒雨,
点滴梧桐,
愁煞人。


白话文翻译:

常常记得在小溪边的亭子里,日暮时分,沉醉得不知归路。
尽兴而归时,晚舟误入了藕花丛中。
轻舟已经划过万重山,
听到黄莺啼叫,声音缓缓传来,
似乎在诉说着一生的怨恨。
无奈今天早上寒雨淅沥,
滴滴答答落在梧桐树上,
愁煞了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溪亭:溪边的亭子。
  • 沉醉:喝酒喝得酩酊大醉。
  • 兴尽:兴致尽了。
  • 误入:误闯进。
  • 藕花:荷花的一种,意指荷塘。
  • 声声慢:慢慢的声音。
  • 平生怨:一生以来的怨恨。
  • 寒雨:冰冷的雨。
  • 愁煞人:让人感到极度忧愁。

典故解析:

  • 此词中“藕花”指代荷花,常寓意着爱与思念。
  • “黄莺啼”体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愁苦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宋代词人,与苏轼等并称。其词风清丽婉约,情感细腻,常描绘爱情、自然等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创作于秦观的青年时期,表达了其对青春年华和爱情的追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描绘了自然的美与内心的愁苦,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矛盾。


诗歌鉴赏:

《如梦令》是秦观的一首经典词作,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表达。开头通过“常记溪亭日暮”引入,渲染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意境,描绘了日暮时分的闲适与醉意,传达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接着,词人以“兴尽晚回舟”转入思乡之情,展现出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在“误入藕花深处”中,藕花象征着爱情的美好与纯洁,但同时也隐含着误入而生的迷茫与困惑。词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则表现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旅程。
“闻莺啼、声声慢,似诉平生怨”一句,黄莺的啼鸣如同诉说着词人内心的愁苦,意境深远,情感细腻。结尾处的“无奈朝来寒雨,点滴梧桐,愁煞人”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寒雨与梧桐的意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令人感同身受,表现出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整首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的交融,展现了秦观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独特的情感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常记溪亭日暮:开篇以“常记”引入,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2. 沉醉不知归路:通过沉醉的状态,表现出对自然的陶醉与对人生的放松。
  3. 兴尽晚回舟:意指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兴致尽了才想回家。
  4. 误入藕花深处:展示了对爱情的向往与迷惘。
  5. 轻舟已过万重山:表现出对人生旅程的思考与回顾。
  6. 闻莺啼、声声慢:黄莺的鸣叫如同在诉说着内心的情感。
  7. 似诉平生怨:暗示内心深处的怨恨与愁苦。
  8. 无奈朝来寒雨:寒雨的意象,增添了一层凄凉。
  9. 点滴梧桐,愁煞人:梧桐树的滴雨声,恰似内心的无奈和忧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黄莺啼”比喻情感的诉说。
  • 拟人:如“莺啼”似乎在诉说人内心的怨恨。
  • 对仗:如“轻舟已过万重山”与“闻莺啼、声声慢”形成强烈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现了对青春时光的怀念,对爱情的向往与无奈,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亭:象征休闲与闲适。
  • 藕花:象征爱情与美好。
  • 黄莺:代表青春与情感。
  • 寒雨:象征无奈与忧愁。
  • 梧桐:象征孤独与凄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常记溪亭日暮”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忧愁
    B. 怀念
    C. 兴奋

  2. “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万重山”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的美
    B. 人生的旅程
    C. 忧伤的心情

  3. 诗中提到的“寒雨”主要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无奈
    C. 兴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秦观的《如梦令》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展现了对爱情的追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秦观的词更具清丽婉约的风格,而李清照则将情感表达得更加细腻和深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秦观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