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严子陵祠二首(后首一作杜荀鹤诗)》

时间: 2025-01-25 23:06:09

物色旁求至汉庭,一宵同寝见交情。

先生不入云台像,赢得桐江万古名。

苍翠云峰开俗眼,泓澄烟水浸尘心。

惟将道业为芳饵,钓得高名直到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严子陵祠二首(后首一作杜荀鹤诗)
作者: 方干 〔唐代〕

物色旁求至汉庭,一宵同寝见交情。
先生不入云台像,赢得桐江万古名。
苍翠云峰开俗眼,泓澄烟水浸尘心。
惟将道业为芳饵,钓得高名直到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严子陵的崇敬与怀念。诗中提到严子陵在汉代的追求与交情,虽未被封入云台的雕像,但却赢得了桐江的千古声名。诗人描绘了苍翠的云峰与清澈的水,象征着严子陵的道德与清高。最后,诗人感慨道,严子陵将道业作为引人向往的美味,钓得了至今仍在流传的美名。

注释

  • 物色:寻找、追求。
  • 旁求至汉庭:指追求的目的是达到汉朝的辉煌。
  • 一宵同寝见交情:形容与严子陵的交情深厚。
  • 先生不入云台像:指严子陵未被后人封为神像。
  • 赢得桐江万古名:指严子陵在桐江的名声流传千古。
  • 苍翠云峰:形容自然的美景,象征清高的品德。
  • 泓澄烟水:清澈的水面,象征内心的宁静与纯净。
  • 道业:指追求的道德与事业。
  • 芳饵:美味的诱饵,象征引人向往的事业。

典故解析

  • 严子陵:历史人物,以隐逸著称,主张归隐山林,反对仕途。
  • 云台:汉朝的一个重要神庙,象征神圣与地位。
  • 桐江:指严子陵所居住的地方,以其名声流传后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唐代诗人,以诗歌见长,风格清新脱俗。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与隐逸生活,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对严子陵的追忆之际,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高尚品德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示了唐代诗人对古代隐士的崇敬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中以“物色旁求至汉庭”开篇,揭示了诗人对历史人物严子陵的追求与景仰。严子陵的隐逸生活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尽管未被神化,但其清高的品德与道德追求却被人们铭记。在“苍翠云峰”与“泓澄烟水”的描绘中,诗人用自然景象映衬严子陵的高洁,也表达了对浮世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惟将道业为芳饵,钓得高名直到今”更是将诗意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强调了道德与事业的吸引力,仿佛在告诉世人:真正的成就来源于内心的修养与追求。整首诗在清新中透着深邃,在宁静中彰显豪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物色旁求至汉庭:寻找的目的指向汉代的辉煌,表明诗人对古代的追溯与向往。
  2. 一宵同寝见交情:强调与严子陵的深厚友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3. 先生不入云台像:指出严子陵未被封为神像,反映社会对真正高尚之人的误解与忽视。
  4. 赢得桐江万古名:严子陵在桐江的名声流传,说明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追求与外在的成就。
  5. 苍翠云峰开俗眼:描绘云峰的美丽,象征着清高的品德,启迪人们的俗眼。
  6. 泓澄烟水浸尘心:用清澈的水象征心灵的纯洁,表明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7. 惟将道业为芳饵:强调道德与事业的吸引力,吸引人们追随。
  8. 钓得高名直到今:点明严子陵的名声至今仍在,体现了高尚品德的永恒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道业比作“芳饵”,形象地表达了其吸引力。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的修辞,使诗句更为工整。
  • 象征:云峰和烟水象征着清高与内心的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士严子陵的怀念,赞美其高尚品德与追求,探讨了成就的真正来源在于内心的修养与对道德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峰:象征清高与超脱,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烟水:象征内心的宁静,反映诗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 芳饵:比喻道德与事业,吸引人们追求的信念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方干的“题严子陵祠”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严子陵
    D. 白居易

  2. 在诗中,诗人用什么象征严子陵的高尚品德?
    A. 菊花
    B. 苍翠云峰
    C. 竹子
    D. 明月

  3. 诗中的“芳饵”指的是什么?
    A. 美食
    B. 道业
    C. 财富
    D. 名誉

答案

  1. C. 严子陵
  2. B. 苍翠云峰
  3. B. 道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陶渊明
  • 《饮酒》——陶渊明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饮酒》与方干的诗风相似,均表现出隐逸与对自然的热爱。
  • 《春江花月夜》则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的人生哲理,展示了唐代诗歌的丰富多样。

通过这些作品的对比,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中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