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瀑布》

时间: 2025-04-29 01:39:35

奔倾漱石亦喷苔,此是便随元化来。

长片挂岩轻似练,

远声离洞咽于雷。

气含松桂千枝润,势画云霞一道开。

直是银河分派落,兼闻碎滴溅天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奔倾漱石亦喷苔,此是便随元化来。
长片挂岩轻似练,远声离洞咽于雷。
气含松桂千枝润,势画云霞一道开。
直是银河分派落,兼闻碎滴溅天台。

白话文翻译:

这瀑布奔流而下,冲击着岩石,水花四溅,苔藓也被冲刷得水灵灵的,仿佛是随自然的变化而来。瀑布的长条水帘垂挂在岩石上,轻盈如同丝绸,远处的水声从洞口传来,像是吞咽的雷声。瀑布的气息滋润了千枝松树与桂花,水势如画,云霞在空中分开。就像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伴随着细碎的水滴声,似乎溅落在天台上。

注释:

  • 奔倾:奔流而下;倾泻而下。
  • 漱石:冲刷岩石,洗净石头。
  • 元化:自然的变化、规律。
  • 长片:长条状的水流。
  • 轻似练:轻盈如丝绸,形容水帘的轻柔。
  • 离洞:从洞口传出。
  • 气含松桂:水气滋润了松树和桂花。
  • 势画云霞:水势如同画出云霞一般。
  • 银河分派落:比喻瀑布如银河般倾泻而下。
  • 碎滴溅天台:细小的水滴溅落在天台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约公元820年-约公元870年),唐代诗人,字少宗,号澄之。方干以山水诗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自然,常带有一种恬淡的情趣。

创作背景:

《石门瀑布》创作于方干游历的过程中,诗人通过描绘石门的壮观瀑布,以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石门瀑布》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山水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石门瀑布的壮丽景象。开篇“奔倾漱石亦喷苔”,将瀑布形象地刻画出来,水流奔腾而下,冲刷着岩石,水花四溅,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的力量与生机。接着诗人用“长片挂岩轻似练”描绘了瀑布的形态,轻盈如丝的水帘垂挂,给人一种柔和的美感。

在“远声离洞咽于雷”一句中,诗人通过“咽于雷”一词赋予了水声一种震撼感,仿佛水流的声音如雷鸣般响亮,增强了整体的气势。接下来的“气含松桂千枝润”,则展现了瀑布水气的滋润作用,突出了自然的和谐美。

最后两句“直是银河分派落,兼闻碎滴溅天台”中,方干将瀑布比作银河,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宏伟的意象与细腻的水滴声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索,表现出一种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方干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营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自然世界,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奔倾漱石亦喷苔:描绘瀑布奔流而下,冲刷岩石,水花四溅。
  2. 此是便随元化来:水流的状态仿佛是自然变化的结果。
  3. 长片挂岩轻似练:长条的水流如同轻盈的丝绸挂在岩石上。
  4. 远声离洞咽于雷:远处传来的水声,宛如雷声般震撼。
  5. 气含松桂千枝润:瀑布的水气滋润了周围的松树和桂花。
  6. 势画云霞一道开:水势如画,分开了云霞。
  7. 直是银河分派落:比喻瀑布如银河般倾泻而下。
  8. 兼闻碎滴溅天台:伴随着细小的水滴声,似乎溅落在天台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直是银河分派落”,将瀑布比作银河,增强了诗的视觉效果。
  • 拟人:远声“咽于雷”,赋予水声生命力,增强了情感的渲染。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赞美自然的壮丽与和谐,通过描绘石门瀑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以及对生命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瀑布:象征自然的力量与美丽。
  • 石门:代表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
  • 松桂:象征生命的蓬勃与自然的和谐。
  • 银河:代表浩瀚与宏伟,营造出一种超脱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哪一句描绘了瀑布的声音?

    • A. 奔倾漱石亦喷苔
    • B. 远声离洞咽于雷
    • C. 直是银河分派落
    • D. 气含松桂千枝润
  2. 填空题:诗中“长片挂岩轻似__”中空白处应填入什么?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瀑布是平静的。 (对/错)

答案:

  1.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方干《石门瀑布》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对比:两首诗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石门瀑布》更注重动态的表现,展现水流的奔腾与气势;《登鹳雀楼》则强调静态的高度与远望的开阔,表现出一种豪迈的气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