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过朱协律故山
作者: 方干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地下无馀恨,人间得盛名。
残篇续大雅,稚子托诸生。
度日山空暮,缘溪鹤自鸣。
难收故交意,寒笛一声声。
白话文翻译:
在地下没有多余的遗憾,而在人间却得到了盛名。
残留的篇章延续了大雅的风范,幼小的孩子寄托于诸位学者。
日子渐渐过去,山中已是空寂的黄昏,溪边的白鹤在自鸣。
难以收回故交的情意,寒冷的笛声一声声传来。
注释:
- 地下: 指死后或隐居的状态。
- 余恨: 多余的遗憾。
- 盛名: 享有的声望。
- 残篇: 残留的诗篇。
- 大雅: 指高雅的诗歌,古代《诗经》中有“高雅”的诗篇。
- 稚子: 年幼的孩子。
- 诸生: 指学者、读书人。
- 缘溪: 沿着溪流。
- 寒笛: 指寒冷天气中的笛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字令德,唐代诗人,曾任职于多个地方,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常表现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方干游览朱协律故山时,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友人的思念,反映出他对生命和名利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哲思和情感的画面,诗人通过对故山的回忆,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首句“地下无馀恨”意指即使身处阴间,也没有未了的遗憾,对比于“人间得盛名”,揭示了名声与内心状态之间的矛盾。诗的后半部分通过自然景象展示了孤独与凄凉,尤其是“寒笛一声声”的意境,更是将思念与冷清结合,深化了对故友情谊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深远,体现出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地下无馀恨,人间得盛名”:强调了名声与内心感受的对立。
- “残篇续大雅,稚子托诸生”:提到大雅的诗篇延续,以及年轻人的希望与传承。
- “度日山空暮,缘溪鹤自鸣”:描绘了夕阳西下的宁静与孤独,白鹤的鸣叫象征着自由与孤独。
- “难收故交意,寒笛一声声”:表现了对旧友的思念与惆怅,笛声在寒冷中回荡,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修辞手法:
- 对比:地下与人间的对比,突显情感的复杂。
- 意象:山、溪、鹤、笛等意象的运用,营造出自然与情感的交融。
- 拟人:白鹤自鸣的描写,使自然更具人性化,传递出孤独的情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对故友的思念,以及对名声与内心感受之间矛盾的思考,整体情感深沉而富有哲理。
意象分析:
- 地下: 象征生命的尽头,反映对过往的思考。
- 盛名: 代表社会的认可与价值。
- 残篇: 传承与遗留。
- 白鹤: 象征高洁与孤独。
- 寒笛: 代表思念与寂寞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地下”指的是什么?
A. 地面
B. 死亡或隐居
C. 地下水
答案: B -
“寒笛一声声”中“寒笛”象征什么?
A. 快乐
B. 孤独与思念
C. 春天的到来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稚子”指的是谁?
A. 年长者
B. 年幼的孩子
C. 学者
答案: B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 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生哲理,强调自然景象对情感的影响。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