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迈说易》

时间: 2025-01-10 22:07:28

新图别义初拈出,四座皆惊昔未闻。

定是胸中通象数,或于梦里见羲文。

向来夫子编三绝,近世名儒说七分。

自笑腐生尊古注,可能挟册便从君。

意思解释

蒋迈说易

原文展示

新图别义初拈出,四座皆惊昔未闻。
定是胸中通象数,或于梦里见羲文。
向来夫子编三绝,近世名儒说七分。
自笑腐生尊古注,可能挟册便从君。

白话文翻译

新图别有新的意义刚刚被提出,四周的人都感到震惊,因为他们以前从未听说过。
这定是因为他胸中对象和数字的通达,或者是在梦中见到过《易经》的文字。
向来孔子编纂的《易经》有三种绝妙的解释,近世的名儒们又增加了七种分说。
我自嘲自己追求古人的注解,难道有可能夹着书籍就能随从你吗?

注释

  1. 新图别义:新的解释和意义。
  2. 四座皆惊:四周的人都感到惊讶。
  3. 胸中通象数:心中对象(卦象)和数字的理解。
  4. 羲文:指《易经》的文字,羲是指伏羲,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创造了八卦。
  5. 夫子:孔子,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
  6. 三绝、七分:指《易经》的不同解释,三绝指孔子的三种解释,七分指后来的名儒们增加的解释。
  7. 腐生:自嘲自己学识的肤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得,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和诗人,亦为政治家与学者。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士人的理想与情感,风格雄浑,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

创作背景

《蒋迈说易》创作于宋代,是在对《易经》研究的背景下,诗人借用古代经典的讨论,表达了对古今易学研究的思考与自嘲,体现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新思想的探索。

诗歌鉴赏

《蒋迈说易》是一首探讨《易经》及其解释的诗作,表现了诗人对古代经典和当代学术的思考与反思。开篇即以“新图别义”引入,表明了对《易经》新的解释的惊讶与赞叹,反映了学术研究的活力和创新。四座皆惊的场景,表现了新学说的冲击力,尤其是在当时的知识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接着,诗人提到“胸中通象数”,强调对《易经》深刻理解的必要,这不仅是对个人学识的肯定,也点出了《易经》作为古代智慧结晶的重要性。而“或于梦里见羲文”则蕴含了一种神秘的色彩,暗示着思想的启迪可能来自潜意识的深处。

在后面的部分,诗人提及孔子和近世名儒的注解,显示出对传统解释的尊重,也反映了学术传承的复杂性。最后,自嘲“腐生尊古注”,表达了对自身学识局限的自觉和对古籍的依赖,带有一丝幽默感,暗示着对古代智慧的敬畏与对自身能力的反思。

整首诗兼具哲思与自嘲,展现了作者在面对传统与创新之间的抉择中,所产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新图别义初拈出:新解的意义刚刚被提出。
  2. 四座皆惊昔未闻:周围的人们都很震惊,因为以前从未听说过这样的解释。
  3. 定是胸中通象数:这一定是因为他对象和数字的深入理解。
  4. 或于梦里见羲文:或者是在梦中见过《易经》的文字。
  5. 向来夫子编三绝:孔子所编的《易经》有三种绝妙的解释。
  6. 近世名儒说七分:现代的名儒们又增加了七种分说。
  7. 自笑腐生尊古注:我自嘲自己追求古人的注解。
  8. 可能挟册便从君:难道仅凭书籍就能随从您吗?

修辞手法

  • 对比:新旧思想的对比,强调学术的发展与传承。
  • 自嘲:通过“自笑”表现出对自己学识的谦逊。
  • 夸张:四座皆惊的表现增强了新思想带来的冲击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探讨新旧学术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对古典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学识局限的反思。这种对学术的探索精神和对传统的尊重,体现了士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图:象征着新思想、新解读的出现。
  • 羲文:代表古代智慧和知识的源泉。
  • 夫子:象征传统的学术权威与经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蒋迈说易》中提到的“新图别义”指的是什么?

    • A. 新的解释
    • B. 古老的典籍
    • C. 无意义的讨论
  2. “四座皆惊”的意思是?

    • A. 四周的人都很平静
    • B. 四周的人都感到震惊
    • C. 四周的人都在聊天
  3. 诗中提到的“羲文”是谁的代表?

    • A. 孔子
    • B. 伏羲
    • C. 老子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前赤壁赋》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与苏轼在对古典文化的理解与表达上,刘克庄更侧重于学术的探索与传统的尊重,而苏轼则更注重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致的描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易经》相关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