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草堂次韵三首》

时间: 2025-04-29 01:42:44

僧残尚食少,佛古但泥多。

寒守三衣法,饥传一钵歌。

宽闲每迸竹,危朽漫牵萝。

怊怅庭前柏,西来意若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游草堂次韵三首

僧残尚食少,佛古但泥多。
寒守三衣法,饥传一钵歌。
宽闲每迸竹,危朽漫牵萝。
怊怅庭前柏,西来意若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僧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感慨。诗中提到,僧人虽然吃得不多,但却能保持清净;佛教的古老传说如今只剩下泥土。寒冷的天气让人只好穿着三件衣服忍受,饥饿时传唱着一首歌。悠闲的时光中竹子不时地生长,残破的藤蔓随意地缠绕着。站在庭前的柏树下,诗人感到怅惘,不知这份西来的情意究竟是为了什么。


注释:

  • 僧残:指僧人生活清贫,所食之物少。
  • 尚食少:仍然保持着少食的习惯。
  • 佛古:古老的佛教教义。
  • 泥多:比喻佛教教义的流失和衰败。
  • 寒守三衣法:在寒冷中坚持穿着三件法衣。
  • 饥传一钵歌:饥饿时仍然传唱着一首歌。
  • 宽闲:悠闲自得的状态。
  • 迸竹:竹子在生长。
  • 危朽漫牵萝:破旧的东西随意缠绕着藤蔓。
  • 怊怅:怅惘、感伤。
  • 庭前柏:庭院前的柏树。
  • 西来意:来自西方的情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他是“变法派”的领袖,主张政治改革,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富有哲理著称,常常反映出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重游草堂次韵三首》的创作背景是王安石在隐居期间的生活感悟,通过对僧人清苦生活的描写,反映出他对宗教、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僧人的清苦生活,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开头两句直接描写了僧人生活的艰辛,食物稀少,佛教教义已变得模糊。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了在寒冷中僧人依然保持信仰的决心,穿着简朴的衣服,饥饿时仍然传唱着歌谣,这反映了僧人内心的坚定与宁静。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自然景象,竹子生长与藤蔓的缠绕形成了一种悠闲的意象,表现出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然而,在这种宽闲中,诗人又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柏树下的怅惘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失落,似乎在问这份西来的情意究竟是什么。整体看,这首诗表达了对宗教信仰的追寻与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既有对僧人生活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深邃而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僧残尚食少:描绘僧人虽然生活清苦,但仍然能保持清净。
  2. 佛古但泥多:古老的佛教教义如今只剩下泥土,暗示文化的流失。
  3. 寒守三衣法:在寒冷中,僧人坚持穿着三件衣服,体现了对信仰的坚守。
  4. 饥传一钵歌:即使饥饿,也要传唱歌曲,表现出僧人的乐观与坚韧。
  5. 宽闲每迸竹:生活悠闲,竹子象征生机勃勃。
  6. 危朽漫牵萝:破旧的藤蔓随意缠绕,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衰败。
  7. 怊怅庭前柏:柏树代表坚韧,但在这里却引发了诗人的怅惘。
  8. 西来意若何:最后的疑问,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泥多”来形容佛教教义的失落。
  • 对仗:如“寒守三衣法,饥传一钵歌”,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竹子的生长与藤蔓的缠绕,赋予了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清苦生活的尊重与对信仰的坚持,同时隐含了对人生无常与文化流失的思考,情感深邃而复杂。


意象分析:

  • :象征信仰与清贫生活。
  • :代表生命的顽强与生机。
  • 柏树:象征坚韧,但也引发诗人思考生命的意义。
  • 泥土:象征文化的衰落与历史的遗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的《重游草堂次韵三首》主要描绘了哪个群体的生活?

    • A. 文人
    • B. 僧人
    • C. 农民
    • D. 商人
  2. 诗中提到的“寒守三衣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物质的追求
    • B. 对信仰的坚持
    • C. 对生活的不满
    • D. 对自然的热爱
  3. 诗的最后一句“西来意若何”意指什么?

    • A. 疑问人生的意义
    • B. 表达对西方文化的向往
    • C. 对宗教的质疑
    • D. 感叹自然之美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安石与李白的作品在描绘自然景象时,王安石更注重内心的感受,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豪放与洒脱。王安石的诗更深沉内敛,李白的诗则更加奔放。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