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叔熊归闽》
时间: 2025-01-24 09:32:01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郑叔熊归闽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原文展示
郑子喜论兵,魁然万人敌。
尝持一尺箠,跨马河南北。
方今边利害,口手能讲画。
疑师谷城翁,方略已自得。
天兵卷甲老,壮士不肉食。
低徊向诗书,文字锐鑴刻。
科名又龃龉,弃置非人力。
黄垄雕罽裘,逆旅同偪仄。
秋风吹残汴,霰雪已惊客。
浩歌随东舟,别我无惨恻。
闽生今好游,往往老妻息。
南陔子所慕,天命岂终塞。
白话文翻译
郑子喜谈论军事,气宇轩昂如同万人敌。
曾经手握一尺长棒,骑马横跨南北。
如今的边境形势利害,口才和手艺都能画出图景。
我怀疑谷城的城主,早已掌握了方略。
天兵已经卸甲,壮士们却不再吃肉。
我在诗书中徘徊,文字如刀刻般锐利。
科举名次又有争议,抛弃这非人之力。
黄垄上雕刻着华丽的裘衣,旅馆中相互依偎。
秋风吹散了汴京的繁华,霜雪已惊动了旅客。
高歌随东风而去,告别我时毫无悲伤。
闽地的人民如今好游玩,往往陪伴着年老的妻子。
南陔的子弟所向往,天命难道会永远封闭?
注释
- 郑子喜:郑叔熊的字,擅长军事。
- 一尺箠:一尺长的棍子,象征武器。
- 边利害:指边境的利益与危险。
- 谷城翁:可能指某位智者或谋略家。
- 天兵:指天子的军队。
- 浩歌:高歌,表达离别时的豪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倡导新法,推行政治、经济革新。其诗词作品以理性、深刻著称,常见政治、军事、哲理等主题。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安石与郑叔熊的送别之际,反映了他对郑叔熊的欣赏与期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边境安全的关切。诗中渗透着王安石对士人的期待与对社会现实的深思。
诗歌鉴赏
《送郑叔熊归闽》是一首充满豪情与哲思的送别诗,体现了王安石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及对时局的深刻洞察。诗开头以郑子喜论兵为切入,展现了他军事才能的卓越,紧接着通过一尺箠和跨马的意象,表现出一种英勇与豪迈。诗中提到的“疑师谷城翁”,可见诗人对智慧与策略的重视,反映出他对军事与政治的深厚理解。
后半部分,王安石通过对天兵与壮士的描写,传达出对士人精神的思考,揭示了时代变迁对人的影响。尤其是“低徊向诗书,文字锐鑴刻”一联,既表现了他对文化的向往,又隐含着对时局的无奈与思考。最后,诗中提到的“浩歌随东舟”与“闽生今好游”,则是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相结合,传达出对未来的希望与对过往的追忆。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展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深邃思考和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郑子喜论兵,魁然万人敌:开篇介绍郑子喜的军事才能。
- 尝持一尺箠,跨马河南北:描绘郑子的武勇与行动。
- 方今边利害,口手能讲画:反映当前的边境局势复杂。
- 疑师谷城翁,方略已自得:对智者的敬仰与对策略的思考。
- 天兵卷甲老,壮士不肉食:对士人状态的反思,时代的变迁。
- 低徊向诗书,文字锐鑴刻:表达对文化的追求与时代的无奈。
- 科名又龃龉,弃置非人力:对科举制度的无奈与反思。
- 黄垄雕罽裘,逆旅同偪仄:描绘旅途中的相依与温暖。
- 秋风吹残汴,霰雪已惊客: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浩歌随东舟,别我无惨恻:表现离别时的豪情。
- 闽生今好游,往往老妻息:对闽地生活的描述。
- 南陔子所慕,天命岂终塞:对未来的期望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郑子比作万人敌,表现其才能。
- 对仗:整首诗多处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王安石通过对郑子的赞美,反映出对士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自信与对社会的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郑子喜:象征军事才能与英勇。
- 诗书:代表文化追求与精神栖息地。
- 秋风、霰雪:象征时光流逝与人生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郑子喜在诗中被描绘为: A. 农夫
B. 武将
C. 商人
D. 学者 -
诗中提到的“天兵”主要指: A. 外敌
B. 天子的军队
C. 士兵
D. 退伍军人 -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友谊
B. 离别
C. 对国家的关心与个人的思考
D. 自然景色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安石与杜甫:两位诗人都关注社会现实,王安石侧重于政治与军事,杜甫则更关心民生疾苦。
- 王安石与李白:王安石的诗多理性思考,李白则偏重于个体情感与自然景观的描绘。
参考资料
- 《王安石全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与风格》
以上内容为《送郑叔熊归闽》的详细解读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