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安法师》

时间: 2025-01-11 01:21:12

出郭见落日,别君临古津。

远程无野寺,宿处问何人。

原色不分路,锡声遥隔尘。

山阴到家节,犹及蕙兰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安法师
张籍 〔唐代〕
出郭见落日,别君临古津。
远程无野寺,宿处问何人。
原色不分路,锡声遥隔尘。
山阴到家节,犹及蕙兰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安法师的情景。诗人走出城郭,看到落日,依依不舍地与安法师在古津告别。旅途遥远,沿途没有寺庙可以歇脚,诗人试图询问路过的人关于宿处的事情。眼前的风景似乎与往日无异,却又被尘世的喧嚣所隔离。即使到了山阴的家中,节日的氛围依然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似乎还有蕙兰的芬芳。

注释:

字词注释:

  • 郭:城墙,城外。
  • 古津:古老的渡口。
  • 野寺:偏远的寺庙。
  • 何人:问谁。
  • 原色:原本的颜色。
  • 锡声:锡杖声,指和尚的杖声。
  • 遥隔尘:远离尘世的喧嚣。
  • 山阴:指山的阴面,通常是风景优美的地方。
  • 蕙兰:指兰花,象征着高洁和芬芳。

典故解析:

  • “锡声”常用于形容和尚的行走声,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远离世俗的感觉。
  • “蕙兰春”暗示着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春天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唐代诗人,字洵,号幽居。生于盛唐,曾任职于地方官吏,诗作以清新自然、贴近生活而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反映了诗人对安法师的深厚情谊。安法师是当时著名的僧侣,此诗表达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鉴赏:

《送安法师》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与安法师之间深厚的友情。开篇“出郭见落日”,描写了夕阳西下的场景,给人一种即将告别的惆怅感。接着“别君临古津”,古津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渡口,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无奈。

“远程无野寺,宿处问何人”,在旅途中,诗人没有找到可以歇脚的寺庙,体现出旅途的艰辛与孤独。此时,诗人开始感受到世俗的喧嚣与孤独的隔阂,表现出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原色不分路,锡声遥隔尘”,原色即自然的本色,而锡声则是和尚的杖声,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超脱。

最后两句“山阴到家节,犹及蕙兰春”,描绘了即使在回家的路上,依然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象征着友谊的美好与长存。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诗人的细腻与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出郭见落日:走出城郭,看到落日,暗示离别的时刻。
  2. 别君临古津:与友人在古老的渡口告别,地点的选择增加了离别的沉重感。
  3. 远程无野寺:旅途中没有寺庙,暗示孤独与无助。
  4. 宿处问何人:询问路人的宿处,体现出对归宿的渴望。
  5. 原色不分路:眼前的景象依旧,但与过去有所不同。
  6. 锡声遥隔尘:和尚的杖声传来,暗示与世俗的隔离。
  7. 山阴到家节:回到家乡,意味着归属感。
  8. 犹及蕙兰春:即使在离别之际,春天的气息依然存在,象征着希望与友谊的永恒。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锡声”比喻和尚的宁静与超脱。
  • 对仗:如“出郭见落日,别君临古津”形成对仗工整。
  • 意象:结合自然景象与人际情感,增加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深情的离别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唐代文人对友情与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日:象征离别、时间的流逝。
  • 古津:历史的沉淀,友情的见证。
  • 锡声:宁静、超脱的象征。
  • 蕙兰春:高洁的情操与春天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出郭见落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伤感
    • C. 愤怒
  2. “锡声遥隔尘”中的“锡声”指的是什么?

    • A. 风声
    • B. 杖声
    • C. 水声

答案:

  1. B. 伤感
  2. B. 杖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赠汪伦》李白

诗词对比:

  • 《送别》王之涣与《送安法师》在主题上均涉及离别,但王之涣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宏伟,而张籍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