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驾石鼓辞》

时间: 2025-01-24 13:23:09

周家十圜鼓,散落陈仓野。

犹有夏驾石,盘盘驾之下。

秦鞭血山骨,吴猎焦野火。

夏鼓建不拔,石鸣知者寡。

父老惧谶言,山空石长哑。

意思解释

夏驾石鼓辞

作者: 杨维桢 〔元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周家十圜鼓,散落陈仓野。
犹有夏驾石,盘盘驾之下。
秦鞭血山骨,吴猎焦野火。
夏鼓建不拔,石鸣知者寡。
父老惧谶言,山空石长哑。

白话文翻译:

周家的十个鼓,散落在陈仓的荒野上。
依然有那夏季的鼓石,盘旋在车驾之下。
秦国的马鞭沾满了鲜血,吴国的猎手在焦灼的野火中追逐。
夏天的鼓声不能消失,了解其内涵的人却寥寥无几。
老百姓害怕谶言,山谷空荡荡的石头也变得沉默无声。

注释:

  • 十圜鼓:十个圆形的鼓,古代乐器。
  • 陈仓:古地名,今陕西省一带。
  • 夏驾石:指夏季的鼓石,象征着古老的音乐和战斗。
  • 秦鞭:秦国的马鞭,象征着战争的残酷。
  • 吴猎:指吴国猎手,代表着战争和狩猎的场景。
  • 谶言:预言,古人常以此表达对未来的担忧。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周家十圜鼓”与古代的乐器以及战争有关,反映了古代王朝的兴衰与历史的沉重。夏季的鼓石象征着对历史的追溯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元代诗人,字仲明,号阮山,擅长诗词,作品多表现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生命运的思索。他的诗风清新而深邃,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变迁。

创作背景:

《夏驾石鼓辞》写于元代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在对历史的回顾中,表达了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死亡的深刻思考。诗中充满了对古代战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忧虑,揭示了人们对命运与历史的无力感。

诗歌鉴赏:

《夏驾石鼓辞》通过对古代鼓声和战争场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周家十圜鼓”引出,象征着古代的辉煌与现在的凋零,鼓声的消失既是对往昔的怀念,也是对现实的无奈。随着诗的深入,诗人通过“秦鞭血山骨”和“吴猎焦野火”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战争的残酷与人们的痛苦。这种对比深化了诗的情感,使得诗人对历史的反思更加沉重。

而最后两句则揭示出一种对未来的忧虑,“父老惧谶言”表达了民众对未知命运的恐惧,山中石头的沉默,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无声。整首诗在艺术上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切思考及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周家十圜鼓:开篇提及周朝的十个鼓,象征着过去的辉煌。
  2. 散落陈仓野:鼓声已经散落在荒野,暗示一种失落感。
  3. 犹有夏驾石:即便如此,仍有夏季的鼓石存在,象征着一丝希望。
  4. 秦鞭血山骨:描绘战争的残酷,暗示历史的血腥与痛苦。
  5. 吴猎焦野火:吴国的猎手与焦土,揭示战争带来的毁灭。
  6. 夏鼓建不拔:强调夏季的鼓声依然存在,但无人能体会其内涵。
  7. 石鸣知者寡:指对古老文化的理解者少之又少。
  8. 父老惧谶言:民众对未来的预言感到惧怕。
  9. 山空石长哑:山中空荡荡的石头象征着无声的历史。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鼓声比作历史的回响,表现出时间的流逝。
  • 拟人:山中的石头被赋予了“长哑”的特性,增强了诗的情感。
  • 对仗:如“秦鞭血山骨,吴猎焦野火”,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忧虑,揭示了历史的沉重与人类命运的无奈,表达了对往昔辉煌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的恐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鼓声: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 :代表着古老的记忆与沉默的见证。
  • 血与火:象征战争的残酷与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周家十圜鼓指的是哪个朝代的乐器?

    • A. 周朝
    • B. 秦朝
    • C. 汉朝
  2. “父老惧谶言”中的“谶言”指什么?

    • A. 预言
    • B. 诗歌
    • C. 谜语
  3. 诗中提到的“夏驾石”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古老文化
    • C. 自然风光

答案:

  1. A. 周朝
  2. A. 预言
  3. B. 古老文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杨维桢的《夏驾石鼓辞》更注重历史的反思与社会的批判,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
  • 《杨维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