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毕节巴留别唐元帅》

时间: 2025-01-27 03:23:34

旷代论滇士,吾思杨一清。

中垣销薄蚀,东胜托干城。

形势稍殊昔,安危亦异情。

愿君恢霸略,不必讳从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发毕节巴留别唐元帅
旷代论滇士,吾思杨一清。
中垣销薄蚀,东胜托干城。
形势稍殊昔,安危亦异情。
愿君恢霸略,不必讳从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滇地士人的思考,特别是对杨一清的怀念。中原的局势日渐衰弱,东部的胜利则依托于坚固的城池。当前的形势与往昔大相径庭,安危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希望您能够恢复昔日的霸业,不必忌讳采取非常手段。

注释

  • 旷代:广大的时代,指历史的长河。
  • 滇士:云南的士人。
  • 杨一清:可能指历史上的某位重要人物,具体指代可能需考证。
  • 中垣:中原的城墙,象征中央政权的衰弱。
  • 东胜:指东部地区的胜利。
  • 安危:安全和危险,形势的变化。
  • 恢霸略:恢复往日的雄图霸业。
  • 不必讳从横:不必避忌采取非常手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章炳麟(1860-1933),字仲华,号佩弦,晚号南山,清末民初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诗人。他是维新派的重要人物,提倡变法,并在文学上也有着独特的贡献。他的诗风格多变,既有古典的韵味,也体现了时代的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末,彼时中国正经历风雨飘摇之际,社会动荡,民族危机加剧。作者通过对滇士的思考,寄托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展现了他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思索。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对滇士的论述,勾勒出一个历史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理解与反思。开头的“旷代论滇士”,即以广阔的视野去审视滇地的士人,显示出作者胸怀的开阔。接着提到“吾思杨一清”,表明了他对某个人物的怀念,可能是对其理想与志向的认同。

“中垣销薄蚀,东胜托干城”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描绘了中原的衰退与东部的兴起,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最后两句“愿君恢霸略,不必讳从横”更是点明了作者的愿望,希望能有英明的领袖恢复国家的霸业,哪怕采取一些非常手段也在所不惜,这种强烈的国家情怀与历史使命感,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旷代论滇士: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讨论云南的士人。
  2. 吾思杨一清:我怀念杨一清这个人。
  3. 中垣销薄蚀:中原的势力在逐渐削弱。
  4. 东胜托干城:东部地区依赖坚固的城池而获得胜利。
  5. 形势稍殊昔:当前形势与往昔大为不同。
  6. 安危亦异情:安全与危险的感受也有所不同。
  7. 愿君恢霸略:希望您恢复昔日的霸业。
  8. 不必讳从横:不必忌讳采取非常手段。

修辞手法

  • 对比:中原的衰退与东部的兴起形成鲜明对比。
  • 借代:用“中垣”代指中原政权。
  • 反复:通过重复安危的概念,强调局势的变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英明领袖的渴望,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滇士:象征地方士人的智慧与力量。
  • 中垣:象征传统的中原政权与文化。
  • 东胜:象征新兴力量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杨一清”指的是哪个地区的士人?

    • A. 云南
    • B. 四川
    • C. 广东
    • D. 江苏
  2. “中垣销薄蚀”中的“中垣”指代什么?

    • A. 中原的城池
    • B. 中央政权
    • C. 中间的隔阂
    • D. 中国的文化
  3. 作者希望恢复的是什么?

    • A. 个人名誉
    • B. 国家的霸业
    • C. 传统文化
    • D. 自己的诗歌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现出对英雄豪杰的向往,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饮酒作乐的洒脱。
  • 杜甫的《春望》:则更加沉重,反映了当时国家的苦难与百姓的疾苦,与章炳麟的期待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章炳麟研究》
  • 《中国近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