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炕 其一》

时间: 2025-04-29 01:36:42

土锉冰镫共一盘,冬烘身世等閒看。

不辞入夜衾绸薄,倍觉出门风雪寒。

燕玉无心春自热,罗帏有梦笑常乾。

他时若傍元龙卧,灰里阴何拨总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土锉冰镫共一盘,冬烘身世等閒看。
不辞入夜衾绸薄,倍觉出门风雪寒。
燕玉无心春自热,罗帏有梦笑常乾。
他时若傍元龙卧,灰里阴何拨总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冬季的暖炕,土锉和冰镫一同在一盘上,生活在冬天的环境中显得平常。无论夜深了,薄薄的床单也不在乎,出门时仍感到风雪的寒冷。燕子和玉石无意中带来春天的温暖,罗帏下的梦境中常常带着笑意。若能够倚靠着元龙的身旁,哪怕是在灰烬中,阴冷的气息也难以驱散。

注释:

  • 土锉:用土制成的锉刀,象征着朴素的生活方式。
  • 冰镫:冰制的灯具,形象描绘冬天的寒冷。
  • 衾绸:指薄的被子,表示寒冷的冬夜。
  • 燕玉:象征春天的到来,无心中自带温暖。
  • 罗帏:精美的帷帐,象征梦境的甜美。
  • 元龙:可能指代某位贤德的统治者或有名士,象征理想的依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延,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其作品在清代文人中颇具影响。其诗风多反映生活的细腻与自然的变化,擅长用形象的意象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冬季,表达了作者在寒冷环境中对温暖的渴望与感慨。通过对暖炕的描写,诗人反映了人们在严寒中所依赖的温暖和安慰。

诗歌鉴赏:

《暖炕 其一》是一首极具生活气息的诗。诗人在诗中通过对冬季暖炕的描写,表现了生活的温暖和内心的孤独。在诗的开头,"土锉冰镫共一盘"的意象展现出一种朴素的生活场景,土锉与冰镫的并列,既对比了生活的温暖与寒冷,也象征了生活中的对立与和谐。

接下来,诗人提到"不辞入夜衾绸薄,倍觉出门风雪寒",体现出在温暖的环境中,寒冷的外界显得更加刺骨。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也让人感受到在严酷的环境中,人们对温暖的渴求。

后半部分诗句"燕玉无心春自热,罗帏有梦笑常乾"则通过燕子和玉的意象,传达了春天的盎然生机与梦境的美好。最后,用"他时若傍元龙卧,灰里阴何拨总难"结束,既表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流露出一种无奈,暗示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生活的阴霾依然无法完全驱散。

整首诗以暖炕为中心,表达了对生活温情的眷恋和对冬季寒冷的敏感,体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土锉冰镫共一盘

    • 描绘冬天的生活场景,土锉与冰镫的共同存在,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温暖的相依。
  2. 冬烘身世等閒看

    • 生活在冬天的环境中,身世显得平常,暗示诗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3. 不辞入夜衾绸薄

    • 夜晚不怕薄被,显示出对温暖的珍惜。
  4. 倍觉出门风雪寒

    • 出门时感受到的寒冷,形成了对比,增强了对温暖的向往。
  5. 燕玉无心春自热

    • 燕子和玉石象征春天的温暖,自然的力量是无心而自发的。
  6. 罗帏有梦笑常乾

    • 梦境中的欢笑,体现了内心的快乐与安宁。
  7. 他时若傍元龙卧

    •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期待有一个理想的依靠。
  8. 灰里阴何拨总难

    • 即使有温暖,生活的阴霾依然难以消散,表现出一种无奈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艰辛与温暖通过自然物象进行比喻,增强了诗意。
  • 对仗:如“燕玉无心春自热,罗帏有梦笑常乾”,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燕子和玉石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生活中的温暖与寒冷,表达了人们对温暖的渴望,以及在严酷现实中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无奈。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诗歌既有对生活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暖炕:温暖的象征,代表人们对生活的依赖与渴求。
  • 燕玉:春天的象征,寓意希望与生命力。
  • 罗帏:梦境的象征,代表内心的安宁与快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土锉”和“冰镫”象征什么?

    • A. 生活的艰辛与温暖
    • B. 春天的温暖
    • C. 梦境的美好
  2.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 A. 对春天的期待
    • B. 生活中的温暖与寒冷
    • C.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温暖的情感。
  • 《春望》杜甫:描绘春天带来的希望与生机。

诗词对比:

  •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同样描绘冬季生活,但更着重于读书的温暖与知识的力量。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通过夜晚的景色,表现对过往的追忆与情感的流动,虽主题不同但同样引人深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记》
  • 《古典诗词赏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