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诗四十八首 其三十一》

时间: 2025-01-25 23:17:43

少年何事学诗书,争似求真保玉壶。

更不劳神游赤水,只知存性养玄珠。

鼎中日月何人有,炉内丹砂世所无。

人笑此中多寂寞,此中寂寞与人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少年何事学诗书,争似求真保玉壶。
更不劳神游赤水,只知存性养玄珠。
鼎中日月何人有,炉内丹砂世所无。
人笑此中多寂寞,此中寂寞与人殊。

白话文翻译:

少年为何要学习诗书,不如追求真实来保住心中那颗明珠。
不需要神游于赤水之中,只需静心保存自己的本性,滋养内心的真珠。
鼎中有日月的又有谁,炉内的丹砂在世上是不存在的。
人们笑我在这里过于寂寞,其实这份寂寞与他人是截然不同的。

注释:

  • 少年:指年轻人,通常指的是有志向的求学者。
  • 诗书:指经典的诗词和书籍,象征着知识和学问。
  • 玉壶:比喻心灵的明净与珍贵。
  • 赤水:指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居所,象征着虚无缥缈的追求。
  • 存性:保持本性,指对内心真实自我的珍惜。
  • 玄珠:象征智慧和内心的真实。
  • :古代炼丹用具,象征修炼和追求长生不老的道教理念。
  • 寂寞:孤独的状态,诗人表达的是内心的宁静与独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继先是宋代的道士和诗人,精通道教文化,尤其对内丹修炼有深入研究。他的诗词常常蕴含哲理,反映了对人生、修行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道教修炼盛行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比诗书学习与内心修炼,表达了对追求真实自我的向往和对世俗追求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富有哲理,张继先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追求学问与追求内心真实之间的差异。诗的开头以“少年何事学诗书”引入,乍看似乎质疑年轻人对知识的追求,但实际上是引导读者思考更深层的自我修炼。接下来的句子则通过“赤水”和“玄珠”的意象,指出真正的修炼在于内心的养成,而不是浮华的追求。结尾部分,诗人以“人笑此中多寂寞”反映出他对世俗眼光的无畏,强调了这种寂寞是内心的宁静与独特,值得珍视。全诗通过对炼丹、道教文化的隐喻,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哲学思考,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少年何事学诗书:质疑年轻人对传统知识的追求,暗示其局限性。
  • 争似求真保玉壶:强调追求真实自我更为重要。
  • 更不劳神游赤水:反对无谓的幻想与追求。
  • 只知存性养玄珠:提倡保留本性,关注内心真实的滋养。
  • 鼎中日月何人有:质疑炼丹的实际意义,反映出对世俗追求的冷静。
  • 炉内丹砂世所无:强调世间并不存在真正的长生之药或丹砂。
  • 人笑此中多寂寞:表明外界对内心追求的误解。
  • 此中寂寞与人殊:强调这份寂寞的独特性,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玉壶”比作心灵的明净,将“玄珠”比作内心的智慧。
  • 对仗:诗句中的对偶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鼎和炉象征修炼与追求长生的道教文化。

主题思想:

全诗探讨了知识与内心修炼的关系,强调了追求真实自我的重要性,倡导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体现了道教文化的深邃与哲理。

意象分析:

  • 玉壶:象征心灵的纯净与珍贵。
  • 赤水:象征虚幻的理想与不切实际的追求。
  • 玄珠:象征智慧与内心的真实。
  • 鼎与炉:象征道教的炼丹文化与追求长生的理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玉壶”象征什么? A. 知识
    B. 心灵的明净
    C. 财富
    D. 权力

  2. 诗中“赤水”代表的是什么? A. 真实
    B. 虚幻的追求
    C. 学问
    D. 友情

  3. 诗人在最后一联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对世俗的无奈
    C. 对内心寂寞的珍视
    D. 对他人的羡慕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李白的《将进酒》
  •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终南山》相比,张继先的这首诗更加关注内心的修炼,而王维则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两者都体现了对超然境界的追求,但切入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道教文化与文学》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