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李中丞赴辰州
作者: 韩翃 〔唐代〕
白羽逐青丝,翩翩南下时。
巴人迎道路,蛮帅引旌旗。
暮雨山开少,秋江叶落迟。
功成益地日,应见竹郎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李中丞前往辰州的情景。白色的羽毛飘动着,像青丝一样轻盈,正随着南风飞翔。巴人们在路边迎接,蛮族的首领则引领着旌旗。傍晚时分,雨过天晴,山间的美景渐渐显露,秋天的江边,树叶缓缓落下。等到他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必定会看到竹郎的祠堂。
注释:
- 白羽: 指代白色的羽箭,象征着轻快和迅速。
- 青丝: 形容轻柔如丝的样子,可能指代云彩或是李中丞的衣袍。
- 巴人: 指居住在巴地(今四川一带)的人民,代表着地方的土著。
- 蛮帅: 指蛮族的首领,体现出地区的多样性。
- 竹郎祠: 竹郎是指竹子的神灵,可能与李中丞的家乡或功绩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翃,唐代诗人,字仲明,号白华,曾任职于朝廷,生活在盛唐时期。其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和人情,常有细腻的情感流露。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李中丞即将赴辰州任职之际,表达了对他的祝福和期待。辰州位于湘西,地理环境复杂,诗中描绘的场景也体现了这一点。
诗歌鉴赏:
《送李中丞赴辰州》是一首充满美感与情感的送别诗。诗中运用轻快的意象描绘了李中丞出行的情景,白羽和青丝的结合,象征着他的轻盈与朝气。巴人和蛮帅的迎接,展示了地方人民对他前往任职的期待与支持。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暮雨”和“秋江”这两个意象,表现出一种晚秋的宁静与淡淡的忧伤,似乎在暗示李中丞的远行将带走一部分美好时光。最后两句则是对未来的期待与祝愿,李中丞在功成名就之后,必将荣归故里,受到尊崇。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与对人物情感的真实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与祝福,情感深厚,意境悠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羽逐青丝: 白色的羽箭在空中飘舞,形容李中丞轻快出行。
- 翩翩南下时: 他正朝南方行去,步伐轻盈。
- 巴人迎道路: 巴地的人民在路旁迎接他,体现了地方的热情。
- 蛮帅引旌旗: 蛮族首领引导着旗帜,代表着地方的荣耀与尊重。
- 暮雨山开少: 傍晚时分,山间的雨渐渐停了,景色逐渐显露。
- 秋江叶落迟: 秋季的江边,树叶缓慢飘落,增添了几分幽静。
- 功成益地日: 他在辰州的任职将有助于治理与发展。
- 应见竹郎祠: 预示着他将会受到尊敬,竹郎的祠堂将为他而建。
修辞手法:
- 比喻: “白羽逐青丝”将人比作轻盈的羽箭,表现出李中丞的勇往直前。
- 对仗: “巴人迎道路,蛮帅引旌旗”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 “暮雨”、“秋江”这些意象体现了自然与人情的融合,营造出深情的氛围。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既有对离别的惆怅,也有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展现了人际间的深情厚谊。
意象分析:
- 白羽: 轻快与迅速,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 青丝: 细腻与柔软,暗示着情感与牵挂。
- 巴人: 地方的热情与支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蛮帅: 代表着地方的尊重与荣耀。
- 竹郎祠: 代表功成名就后的荣耀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白羽”指的是什么?
- A. 白色的羽毛
- B. 白色的羽箭
- C. 云彩
- D. 人的衣服
-
“巴人”是指哪个地区的人?
- A. 四川
- B. 广东
- C. 山西
- D. 湖南
-
李中丞的最终成就将会是什么?
- A. 功成名就
- B. 离开故乡
- C. 受到惩罚
- D. 隐居山林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送友人》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送友人》: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与不舍,语言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 《登鹳雀楼》:王之涣通过壮丽的景色表现了对未来的憧憬,意境开阔,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