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送刘侍御赴令公行营
作者:韩翃 〔唐代〕
类型: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东城跃紫骝,西路大刀头。
上客刘公干,元戎郭细侯。
一军偏许国,百战又防秋。
请问萧关道,胡尘早晚收。
白话文翻译
东城的紫色骏马在欢跃,西路的刀锋如同利刃在闪耀。
尊贵的客人刘公干,和元帅郭细侯同行。
一支军队专为国家效力,经历百战又防备秋天的侵扰。
请问萧关的道路,胡人的尘土何时才能收敛?
注释
字词注释:
- 紫骝:指紫色的马,骝是指马的颜色,通常用来形容骏马。
- 大刀头:形容西路的刀锋或军队的武器,暗示战斗准备。
- 上客:尊贵的客人,指刘公干。
- 元戎:指军队的统帅。
- 许国:效忠国家。
- 胡尘:指敌人(北方游牧民族)的尘土,象征战争。
典故解析:
- 萧关:古代重要的关口,象征防御和边境。
- 百战:暗示经过多次战争,显示了士兵的经验与勇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翃,唐代诗人,以其豪放、清新、富有气势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战争、边塞及英雄气概,展现了时代特征。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送别刘公干赴行营时所作,反映了边关战事的紧张与士兵们的忠诚,体现了唐代士人对国事的关怀与担当。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送行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开篇两句用生动的比喻展现出东城的骏马欢腾与西路刀锋的锋利,形象地表现出即将出征的士兵们的气势与决心。接着提到两位重要人物,刘公干与郭细侯,他们都是当时的重要军事指挥,表明了出征的力量与希望。
后两句则转入对国家安危的思考,强调一军的忠诚和多年的战斗经历。诗的最后一句“请问萧关道,胡尘早晚收”更是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切,表达了对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渴望。这首诗不仅有着精炼的语言与深刻的情感,还融入了浓厚的历史背景,展现出唐代士人的家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城跃紫骝:描绘早晨出征的景象,象征着士兵们斗志昂扬。
- 西路大刀头:暗示即将面临的战争,刀锋的锐利象征着力量与准备。
- 上客刘公干,元戎郭细侯:提及两位军事将领,强调出征队伍的实力与重要性。
- 一军偏许国:表达军人对国家的忠诚,愿意为国奉献。
- 百战又防秋:说明经历了无数次战斗,依然警惕敌人,表现出士兵的经验。
- 请问萧关道,胡尘早晚收:表达对战事的关心,希望尽快结束战争,恢复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跃紫骝”比喻战士的勇猛,形象生动。
- 对仗:如“东城”和“西路”,构成整齐的对仗,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对国家的忠诚与对战争的思考,表达了士人对国事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紫骝:象征骏马与生机,预示出征的勇气。
- 大刀:象征武力与斗争,暗示战争的残酷。
- 萧关:象征边防与保卫,体现士人的责任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紫骝”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马
b) 一种花
c) 一种刀 -
“胡尘早晚收”的意思是? a) 希望战争早日结束
b) 胡人会很快被打败
c) 胡人很难被打败 -
诗中提到的主要人物是谁? a) 韩翃
b) 刘公干和郭细侯
c) 唐太宗
答案:
- a) 一种马
- a) 希望战争早日结束
- b) 刘公干和郭细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士人的责任感,两首诗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情感表达与意象运用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