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成都张通叔韵简范伟明》

时间: 2025-01-11 01:22:58

高楼半天夸奕奕,一室萧然再经昔。

君今盘礴知几时,邂逅相逢俱是客。

襟怀磊落我辈人,倾盖便觉情相新。

欲知富贵未乾没,岷山锦水钟精神。

范侯国学同舍友,闻与吾人最亲厚。

别来不寄一行书,有便何妨为予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楼半天夸奕奕,一室萧然再经昔。
君今盘礴知几时,邂逅相逢俱是客。
襟怀磊落我辈人,倾盖便觉情相新。
欲知富贵未乾没,岷山锦水钟精神。
范侯国学同舍友,闻与吾人最亲厚。
别来不寄一行书,有便何妨为予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相遇与深厚的情谊。高楼在半空中高耸入云,屋内却显得冷清,仿佛回忆起往昔的时光。如今再见,彼此都是流浪的客人。我们志趣高昂,心胸开阔,交谈时总能感受到新鲜的情感。想要了解财富荣华是否真如浮云般短暂,岷山的秀美与锦水的灵秀才是精神的根源。范侯是我在国学时期的同窗好友,听说他与我最为亲近。自从分别以来,他没有寄来一封信,若有机会,何妨让我去取呢?

注释

  • 奕奕:形容高大、辉煌的样子。
  • 萧然:形容环境清冷、孤寂。
  • 邂逅:偶然相遇。
  • 襟怀磊落:指心胸开阔、坦荡。
  • 倾盖:比喻交谈、交流。
  • 富贵未乾没:指财富和荣华是否长久。
  • 岷山锦水:岷山的山水,象征美丽的自然景色。
  • 范侯:指范伟明,作者的好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文人荟萃的时代。他擅长诗词,作品多以抒发友情、自然美及人生哲理为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王之道与范伟明相聚之际,虽然两人有着深厚的友情,但因时局和生活的变迁,彼此的联系逐渐稀疏。诗中表达了对旧友的思念与珍惜,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高楼与清冷的室内,表现了时光的流逝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开篇的“高楼半天夸奕奕”不仅描绘了外在的壮丽,也暗示了内心的孤独与失落。随着诗的推进,作者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悟。尤其是“襟怀磊落我辈人”,展现了作者对友情的高度重视和对志同道合之人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岷山锦水”则象征了自然的灵气与精神的寄托,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深厚情感。最后,作者通过友人的缺席表达了对旧时光的怀念,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同时也为未来的相聚留有余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楼半天夸奕奕:高楼矗立在半空中,形态壮丽。
  2. 一室萧然再经昔:屋子里却显得清冷,仿佛回忆起往昔。
  3. 君今盘礴知几时:你如今的境遇如何,已经多久未见?
  4. 邂逅相逢俱是客:我们相遇,都是生活的过客。
  5. 襟怀磊落我辈人:我们心胸开阔,志趣相投。
  6. 倾盖便觉情相新:交谈时总能感受到新鲜的情感。
  7. 欲知富贵未乾没:想知道财富与荣华是否长久。
  8. 岷山锦水钟精神:岷山的秀美与锦水的灵秀才是真正的精神寄托。
  9. 范侯国学同舍友:范侯是我在国学时期的同窗好友。
  10. 闻与吾人最亲厚:听说他与我最为亲近。
  11. 别来不寄一行书:自从分别以来,他没有寄来一封信。
  12. 有便何妨为予取:如果有机会,何妨让我去取呢?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高楼半天”与“一室萧然”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通过“邂逅相逢俱是客”比喻生活的无常与人际关系的变迁。
  • 象征:岷山与锦水象征着自然的美好和精神的寄托。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活的感悟,同时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因时光流逝而产生的距离感。诗中不仅有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有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充满了哲理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楼:象征着繁华与壮丽。
  • 一室:象征着内心的孤独与清冷。
  • 岷山锦水:象征着自然美与精神寄托。
  • 友人: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高楼半天”的意思是: A. 形容楼房的数量
    B. 形容楼房的高度
    C. 形容楼房的颜色
    D. 形容楼房的年代

  2. “襟怀磊落”中的“磊落”指的是: A. 复杂
    B. 开阔
    C. 隐秘
    D. 繁琐

  3. 诗中提到的“岷山锦水”象征的是: A. 财富
    B. 友谊
    C. 自然美
    D. 忧愁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赠汪伦》

诗词对比

  • 王之道与李白:王之道的诗更注重情感的细腻与哲理的思考,而李白的诗则多表现豪放与奔放的个性。
  • 王之道与杜甫:王之道关注友谊与身世感悟,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与个人苦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王之道诗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