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春 钱叔美碧浪春晓图,次欧阳六一韵》

时间: 2025-01-27 03:25:46

松壶悄隐閒无语。

夜深沈香炷。

翠山凝黛浴鸥波,点点真珠雨。

笔花轻舞如飞絮。

淡妆难重数。

画中碧浪可人来,问何处,曾逢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松壶悄隐闲无语。夜深沈香炷。翠山凝黛浴鸥波,点点真珠雨。笔花轻舞如飞絮。淡妆难重数。画中碧浪可人来,问何处,曾逢否。

白话文翻译

松壶静悄悄地隐藏着,显得无言无语。夜深时,燃烧着沉香的香炉。翠绿的山峦如黛,沐浴在鸥鸟掠过的波涛中,细细的雨滴如同珍珠般洒落。笔墨轻舞,犹如飞舞的絮状物。淡淡的妆容难以重现那许多的容颜。在画中,碧波荡漾,令人想来此游玩,不禁问道:“何处可寻,你曾来过这里吗?”

注释

  • 松壶:指松树旁的壶,象征隐逸生活。
  • 沈香:一种香料,常用于熏香,象征宁静。
  • 翠山凝黛:形容青山如黛,色彩深邃。
  • 鸥波:指鸥鸟飞翔时掀起的波浪。
  • 真珠雨:形容雨滴如珍珠般晶莹剔透。
  • 笔花轻舞:形容书法或绘画的笔触轻盈如舞。
  • 淡妆难重数:指淡雅的妆容难以多次重现。

典故解析

本诗可能涉及隐逸文化和自然美的传统,反映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湖帆(1894-1968),字子华,号湖帆,晚号澄江,江苏人士。吴湖帆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画家,尤其擅长山水画,兼工诗词,作品多受古代文人影响,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与变革之际,诗人以自然景致为题,表达了对静谧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

诗歌鉴赏

《洛阳春》呈现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象,诗人在夜深时分,静静地享受着松树旁的隐逸生活。诗中通过描绘夜色中的山水、雨滴以及轻盈的笔触,传达出一种幽静而优雅的气氛。松壶的隐秘与无言,使人联想到一种高洁的境界;而夜深时的沉香,则象征着心灵的宁静与安详。

翠山如黛,鸥波荡漾,构建了一个生动的自然图景,细雨如珠,点滴洒落,带来一种清新而灵动的感觉。诗中“笔花轻舞如飞絮”,生动描绘了作者在创作时的轻松与自在,表现出诗人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最后的“问何处,曾逢否”则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仿佛在询问人生的归宿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结合诗人的细腻情感,展现了一幅和谐美好的春日图景,令人心生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松壶悄隐闲无语:通过“松壶”展现诗人的隐逸生活,静谧的环境让人感到宁静。
  2. 夜深沈香炷:夜深时分,香炉中的沉香散发着淡淡的香气,营造出一种安静的氛围。
  3. 翠山凝黛浴鸥波:翠绿的山峦如同黛色,映衬着鸥鸟在水中掠过的波浪,表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4. 点点真珠雨:细雨如珍珠般洒落,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
  5. 笔花轻舞如飞絮:笔触轻盈,仿佛在空中舞动,体现了诗人的创作过程。
  6. 淡妆难重数:淡雅的妆容难以多次重现,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7. 画中碧浪可人来:画中碧波荡漾,诱使人前来游玩。
  8. 问何处,曾逢否:引发对美好回忆的追寻和对美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滴比作珍珠,形象而生动。
  • 拟人:笔花轻舞,赋予无生命事物以生命的特征。
  • 对仗:诗中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心灵的宁静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壶:象征隐逸与清静。
  • 沈香:象征内心的安宁。
  • 翠山:代表自然的美丽。
  • 真珠雨:象征纯洁与美好。
  • 碧浪: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点点真珠雨”指的是什么?

    • A. 大雨
    • B. 雪花
    • C. 细雨
    • D. 阳光
  2. 填空题:诗人通过描绘__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松壶”象征着繁华的生活。(对/错)

答案

  1. C
  2. 自然景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加强调个体的豪情与奔放。
  • 王维《山居秋暝》:与吴湖帆的诗有相似之处,均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更注重静谧的氛围。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吴湖帆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