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春吟》

时间: 2025-04-28 02:45:25

十日好花都去尽,可怜青帝用功深。

游人莫便无凭据,未必红芳胜绿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洛阳春吟
作者: 邵雍 〔宋代〕

十日好花都去尽,可怜青帝用功深。
游人莫便无凭据,未必红芳胜绿阴。

白话文翻译:

十天的美好花朵都已凋谢,真可怜这位青帝(春天的神)辛苦付出。
游人不必毫无依据,未必红花的芬芳就胜过绿阴的凉爽。

注释:

  • 青帝:指春天的神,古代神话中掌管春天的神祇。
  • 无凭据:没有根据或理由。
  • 红芳:红色的花朵。
  • 绿阴:绿树的荫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字彭年,号迦陵,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理学家,因其精湛的诗文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受到后世的推崇。他的诗作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融入个人情感,展现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洛阳春吟》创作于春季,当时的洛阳繁花似锦,邵雍在游览中感受到春花的短暂与生命的脆弱,抒发了对春天的珍惜与感慨。这首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与生活的思考,尤其是对美好事物迅速逝去的惋惜。

诗歌鉴赏:

《洛阳春吟》作为邵雍的代表作之一,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春天的美丽与短暂。诗的开头两句“十日好花都去尽,可怜青帝用功深。”直接表明了诗人对春花早逝的感伤,表达了他对青帝辛苦付出的同情与无奈。这里的“十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暗示美好事物的短暂性。

接下来的“游人莫便无凭据,未必红芳胜绿阴。”则引导读者思考。在游人眼中,红花似乎是春天的象征,但诗人却提醒我们,绿树的荫凉同样重要,甚至更胜一筹。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也体现了他对生活哲学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比、感叹和哲思,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沉的思考,引导读者在享受春光的同时,思考生命与时间的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日好花都去尽:指春天的花朵在短短的十天内已经凋谢,表达了时光的流逝和花期的短暂。
  2. 可怜青帝用功深:感叹春天的神青帝为了让花儿盛开而辛苦付出,但终究无法阻止花朵的凋谢。
  3. 游人莫便无凭据:游人不必随意判断,强调观察与体验的重要性。
  4. 未必红芳胜绿阴:红花的美丽并不一定胜过绿树的凉爽,暗示了不同美的相对性。

修辞手法:

  • 对比:红花与绿阴的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拟人:将青帝描绘为辛勤的神,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意象:通过花与树的意象,传达了生命的无常与珍惜当下的哲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美的赞美与生命短暂的感慨,表现了对春天的珍惜和对美好事物流逝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青帝:象征春天与生命的力量。
  • 游人:象征人们对自然的观察与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帝”指的是谁?
    A. 夏天的神
    B. 冬天的神
    C. 春天的神

  2. 诗人对红花和绿阴的态度是:
    A. 只赞美红花
    B. 只赞美绿阴
    C. 两者都有其美

  3. 诗中“十日”意指:
    A. 十天的时间
    B. 十种花
    C. 十个游人

答案:
  1. C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比较邵雍的《洛阳春吟》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但邵雍更着重于生命的短暂,而李白则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宋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