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虔州城楼》

时间: 2025-01-11 14:06:57

郁孤台畔暮烟空,与客登临起大风。

马耳群山归睥睨,虎头全郡览崆峒。

江通闽楚三千里,地跨东南百二雄。

十载楼船纷下濑,兵戈今喜罢虔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郁孤台畔暮烟空,与客登临起大风。
马耳群山归睥睨,虎头全郡览崆峒。
江通闽楚三千里,地跨东南百二雄。
十载楼船纷下濑,兵戈今喜罢虔中。


白话文翻译:

在郁孤台边,傍晚的烟雾弥漫空中,我和朋友们一起登高远望,忽然起了大风。
马耳山的群山在我眼前交错,整个虎头地区的美景尽收眼底。
江水通向闽、楚两地,延绵三千里,土地跨越东南,雄伟壮观。
十年来,楼船频繁地驶下河流,如今在虔州的战火终于平息,令人欢喜。


注释:

  • 郁孤台:一处著名的台地,风景优美,常用作吟咏之地。
  • 暮烟:傍晚时分的烟雾,指天边的薄雾或云烟。
  • 马耳群山:指形状像马耳的山脉,形象生动。
  • 虎头:地名,形容地势像老虎的头部,威武。
  • 崆峒:指崆峒山,著名的山脉。
  • 江通闽楚:江流连接了福建和楚地,形容水路交通发达。
  • 楼船:指古代的商船或战船。
  • 兵戈:指战争和武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可则,明代诗人,字子彭,号东篱,出生于江西。他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怀。程可则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用生动的意象描绘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登虔州城楼》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之际。诗人登高望远,抒发对国家前景的忧虑与期待,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登虔州城楼》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与历史变迁的诗篇。诗中通过描绘郁孤台的壮丽景色以及边疆的辽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开篇描绘了暮色中的台地,和朋友们的登高感受,给人一种悠远的意境。接下来,诗人通过“马耳群山”和“虎头全郡”的对比,展现了壮丽的山川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

“江通闽楚三千里,地跨东南百二雄”一句,表现了地理的广阔和历史的厚重,提及两地的联系,传递出一种对团结与和平的向往。最后,诗人通过“十载楼船纷下濑,兵戈今喜罢虔中”,不仅回顾了悲惨的历史,也展现了对和平的珍惜和希冀。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真挚,既有对壮丽自然的赞美,也有对历史沧桑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郁孤台畔暮烟空”:描绘了傍晚时分的美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空灵的氛围。
    • “与客登临起大风”:诗人与友人一起登高,象征着对未来的展望,风的来袭又暗示着历史的动荡。
    • “马耳群山归睥睨”:通过“马耳”山脉的形象化,表现出壮丽的山川,增强了空间感。
    • “虎头全郡览崆峒”:象征着对地方文化和历史的珍视,崆峒山的提及增加了地方色彩。
    • “江通闽楚三千里”:展现了水路的连接性,寓意着南方的繁荣与交流。
    • “地跨东南百二雄”:强调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表现出东南地区的强盛。
    • “十载楼船纷下濑”:回顾历史,表达了对曾经战争的反思。
    • “兵戈今喜罢虔中”:结尾以和平的喜悦收尾,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希冀。
  •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多处使用比喻,如“马耳群山”表现了山的形状,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韵律感。
    • 夸张:通过地理和历史的夸张手法,表现出壮丽的景色和深厚的历史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和历史的沧桑,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关注与期待,同时也传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 郁孤台:象征着对历史的追溯与对自然的敬仰。
  • 群山:代表了大自然的伟岸与人类的渺小。
  • 江河:象征着交流与联系,承载着历史的变迁。
  • 楼船:代表了商贸繁荣与历史的沧桑,承载着个人与国家的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郁孤台”意指什么? A. 一处名山
    B. 一处著名台地
    C. 一条河流
    D. 一座城池

  2. “马耳群山”形象化的表现了什么? A. 河流的宽广
    B. 山的形状
    C. 天空的辽阔
    D. 战争的残酷

  3. 诗人对历史的感受是怎样的? A. 悲观
    B. 无所谓
    C. 忧虑但充满希望
    D. 高兴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色,表达对国家的思考。
  • 朱自华的《夜泊牛渚怀古》:描写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无常。

诗词对比:

  • 程可则的《登虔州城楼》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采用了登高的意象,但前者更注重历史与地理的结合,后者则更强调个人的情感寄托与壮阔的自然景色。

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共同题材下的独特视角和艺术表现。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程可则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