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晚来风起撼花铃》

时间: 2025-01-11 01:16:40

晚来风起撼花铃。

人在碧山亭。

愁里不堪听。

那更杂、泉声雨声。

无凭踪迹,无聊心绪,谁说与多情。

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太常引·晚来风起撼花铃
晚来风起撼花铃。人在碧山亭。愁里不堪听。
那更杂泉声雨声。无凭踪迹,无聊心绪,谁说与多情。
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微风吹动着花铃,人在碧山亭中。心中忧愁,听不下去那风声。更何况还有潺潺的泉水声和雨声交杂。没有任何线索,没有任何心绪,谁又能说我多情呢?梦境也不清晰,又何必急于催促梦的醒来呢?


注释

  • 晚来风起:傍晚时分,风开始起伏。
  • 撼花铃:摇动花铃,花铃是一种装饰品,随风摇动发出声响。
  • 碧山亭:指碧绿的山上亭子,环境清幽。
  • 愁里不堪听:心中愁苦,难以忍受这些声音。
  • 杂泉声雨声:泉水声与雨声混杂在一起。
  • 无凭踪迹:没有任何线索或迹象。
  • 无聊心绪:感到无聊的心情。
  • 谁说与多情:谁会说我多情呢?
  • 梦也不分明:梦境也模糊不清。
  • 何必催教梦醒:何必急于叫醒梦境。

典故解析

“碧山亭”可能意指一个特定的景点,表达了诗人处于自然环绕之中的孤独感。“梦”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或对现实的逃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著名词人,深受辛弃疾影响,擅长表达个人情感。他的词风细腻、婉约,常常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与情感波动。

创作背景
本词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个人生活多舛,诗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写下了此词,表达了内心的忧愁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诗歌鉴赏

《太常引·晚来风起撼花铃》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词的开头通过“晚来风起撼花铃”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傍晚场景,微风摇动花铃,带来了一丝动感和声音。这一景象与后文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诗人心中沉重的情绪。接着,“人在碧山亭”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的环境,诗人仿佛在与自然对话,但内心的愁苦使得他对周围的美景无法感受。

“愁里不堪听”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周围声音的厌倦,似乎这些声音都在加深他内心的痛苦。后续的“杂泉声雨声”进一步丰富了音景,泉水的流淌和雨声的敲打,混合成一种复杂的情绪交响,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无奈。

“无凭踪迹,无聊心绪,谁说与多情”则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情感的否定与反思,似乎在质疑自己的感情是否值得。最后以“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结束,梦在这里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又因不够清晰而让人感到迷茫,诗人对此无奈地表示不必催促梦的醒来,反而更愿意沉浸在这种模糊的情感中。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与内心世界之间的挣扎,深具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晚来风起撼花铃:描写傍晚微风的轻柔,暗示了时光的流逝。
  • 人在碧山亭:强调诗人的孤独和环境的幽静。
  • 愁里不堪听:直接表达了内心愁苦的情感。
  • 那更杂泉声雨声:呈现出自然声音的复杂,映衬诗人的心境。
  • 无凭踪迹,无聊心绪,谁说与多情:反思自己的感情,质疑多情的价值。
  • 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对梦的模糊感到无奈,表达出对现实的逃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情比作风声、泉声,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拟人:风、雨被赋予了情感,使自然景象更加生动。
  • 对仗:词中有多处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着孤独与愁苦展开,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内心的矛盾,最终指向了对梦境的迷恋与现实的逃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晚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变化。
  • 花铃:代表着美好事物的脆弱和易逝。
  • 碧山亭:自然环境的宁静与诗人的孤独。
  • 泉声雨声:自然的声音象征着生活的复杂与不安。
  • :象征着对理想和美好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晚来风起撼花铃”中“花铃”象征什么?

    • A. 美好的事物
    • B. 诗人的孤独
    • C. 自然的声音
    • D. 时间的流逝
  2. 诗中提到的“无聊心绪”指的是什么?

    • A. 对生活的热爱
    • B. 内心的空虚
    • C. 对自然的感悟
    • D. 对情感的追求

答案

  1. A. 美好的事物
  2. B. 内心的空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 表达对月亮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慨。
  •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李清照) - 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对比

  • 纳兰性德 vs. 李清照
    • 两位诗人都擅长于表达个人情感,但纳兰性德的词多表现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对情感的细腻描写,常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参考资料

  • 《纳兰性德词选》 - 汇集了纳兰性德的经典作品,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其风格。
  • 《清代词人研究》 - 探讨清代词人的创作背景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