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

时间: 2025-02-04 15:31:37

打鼓行船未有期,恰如江上阻风时。

诗中一段闲公事,幸不妨人吃荔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事
作者:戴复古

打鼓行船未有期,
恰如江上阻风时。
诗中一段闲公事,
幸不妨人吃荔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行船打鼓的场景,船行进得慢,似乎没有明确的时间目标,就像江上被风阻挡的时刻一样。写到这里,诗人提到自己写诗的事情,其实并没有妨碍到人们享受荔枝的乐趣。

注释:

  • 打鼓行船:指船在行驶时打鼓,可能是为了指路或指挥。
  • 未有期:没有明确的时间,指行船的过程漫长且不确定。
  • 恰如:正如,表示比喻。
  • 江上阻风时:指在江面上遇到风浪,船只行进受阻的情形。
  • 闲公事:闲暇时写的诗歌,带有一种轻松的态度。
  • 不妨:没有妨碍,指诗的创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不冲突。
  • 吃荔枝:荔枝为夏季水果,象征着享受生活的乐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生卒年不详),字复古,号听雨,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生活琐事为题材,展示出对生活细腻的观察与浓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

《书事》创作于一个闲适的时刻,诗人可能是在船上,面对美好的自然景色,感受到生活的宁静与乐趣。诗中提到的荔枝,唤起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诗歌鉴赏:

《书事》是一首具有轻松幽默感的诗歌,诗人在简练的字句中透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光的无奈。开篇“打鼓行船未有期”,既描绘了出行的情景,也暗示了人生旅途的漫长与无常。诗人用“恰如江上阻风时”来比喻行船的艰难,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可奈何的困境。接下来,诗人转而提到自己的“闲公事”,这种轻描淡写的语气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即使有诗歌创作的事务,也不会影响到他人享受生活的乐趣。

全诗通过对比行船的缓慢与人们吃荔枝的愉悦,展现了生活的两面性。诗人在闲暇中写诗,似乎是在对抗时间的流逝,但又不失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惜。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打鼓行船未有期:船在行驶时打鼓,但却不知道何时才能到达目的地。
  2. 恰如江上阻风时:形容行船的过程如同在江上遇到风浪,无法顺利前行。
  3. 诗中一段闲公事:在写诗的过程中,似乎是一个轻松的工作。
  4. 幸不妨人吃荔枝:写诗的事情并没有妨碍到人们享受美好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行船比作一种人生旅程,表达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对仗:如“打鼓行船”与“阻风时”,形成一种音韵的和谐。
  • 拟人:诗中提到的“公事”被赋予了闲适的情感,使得诗歌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生活的观察与反思。诗人以一种轻松的语气,表达了在面对生活中无常与困扰时,依然能保持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享受。诗歌的情感基调是乐观而洒脱的,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日常琐事的淡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打鼓: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指引与节奏。
  • 江上:象征着生活的流动与变化,代表着人生的旅程。
  • 荔枝:象征着生活的甜美与享受,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打鼓行船”指的是什么? A. 船行驶的方式
    B. 船的装饰
    C. 船的名称
    D. 船上的餐饮

  2. 诗中提到的“荔枝”象征什么? A. 生活的苦涩
    B. 生活的甜美
    C. 生活的忙碌
    D. 生活的单调

  3.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忧伤
    B. 乐观
    C. 消极
    D. 厌倦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强调了个人情感的孤独与深沉,而戴复古的《书事》则更多地体现了对生活琐事的幽默与淡然。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中国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