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邈矣子季,睢阳是伯。
屏息受业,延教登席。
未践四科,困涉六籍。
祀典载之,好是正直。
白话文翻译
遥远的子季啊,睢阳的伯父。
屏息静心接受教育,延请老师登上讲席。
尚未踏入四科,困扰于六经的经典。
祭祀典礼中记载,正直的品德是多么美好。
注释
- 邈矣:遥远的意思,形容时间或空间的距离。
- 子季: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季桓子。
- 睢阳:古地名,今河南省睢县。
- 屏息:屏住呼吸,表示专心致志。
- 四科:古代指的是儒家的四经,分别为《诗》《书》《礼》《乐》。
- 困涉:陷入困境,涉足于某种情况。
- 六籍:指的是儒家的六经,包含《易》《书》《诗》《礼》《春秋》《乐》。
- 祀典:祭祀的规范和典礼。
- 正直:指品德高尚,行为正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构,号宣和,是宋朝的一位皇帝,后世称其为宋理宗。他在位期间,文化繁荣,诗词创作活跃,个人作品既有对政治的思考,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宋理宗时期,正值士人对教育的重视和儒家文化的复兴,诗中体现了对教育的赞美以及对正直品德的推崇。
诗歌鉴赏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 其二十一》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它通过对教育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士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首句“邈矣子季,睢阳是伯”引出主题,子季和伯父的提及,象征着传统儒家文化中师生关系的严肃与尊重。接着“屏息受业,延教登席”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专注态度,反映了对知识的渴求。未踏入四科,困涉六籍,则揭示了学习的艰辛,而祭典的记载则是对品德的肯定。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道出深刻的道理,展现了作者对教育和品德的深思熟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邈矣子季,睢阳是伯:远方的子季,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睢阳伯。
- 屏息受业,延教登席:屏住呼吸,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
- 未践四科,困涉六籍:尚未涉足四部经典,感到困惑于六经的学习。
- 祀典载之,好是正直:祭祀典礼中记载着,正直的品德是最值得称赞的。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排比的手法,通过对比和对举,强调了学习与品德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正直品德的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子季:象征着儒家弟子的理想与追求。
- 睢阳:历史的厚重感,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积淀。
- 屏息:专注学习的态度,象征着对知识的渴望。
- 四科与六籍:古代教育的核心,代表着文化的传承与传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邈矣子季,睢阳是伯”中的“子季”指的是谁? a) 孟子
b) 孔子的弟子
c) 荀子 -
“屏息受业”中“屏息”意味着什么? a) 呼吸急促
b) 专心致志
c) 放松心情 -
“未践四科,困涉六籍”表达了什么样的学习状态? a) 学习顺利
b) 学习困难
c) 学习结束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同样以国家与个人的境遇为主题,但风格上更为沉重,而赵构的作品则更加注重教育与品德的宣扬,展现出不同的文化视角。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赵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