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寿堂八韵为吴瑜壁都宪赋》
时间: 2025-01-11 17:15: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荣寿堂八韵为吴瑜壁都宪赋
作者: 张宁 〔明代〕
九重封敕下明光,寿域阳和满画堂。
椿树润分萱砌绿,桂枝高倚柏台黄。
诗书已遂菑畬念,灯火全抛绩纺忙。
老去丰荣浑自得,年来行坐觉如常。
鱼轩豸服身同贵,鹤算龟龄日共长。
裀鼎几人能侍养,冈陵终古愿无疆。
百年伉俪云端凤,一世心期镜里霜。
为想堂前拜嘉庆,紫泥香透綵衣裳。
白话文翻译
在九重天的诏书下,明光照耀,寿域温暖,画堂里洋溢着生机。
椿树的枝叶滋润了萱草,桂花枝高高倚着黄柏台。
诗书的理想已实现,灯火下抛下了纺织的忙碌。
年老时依旧丰盛自得,过去的日子如常坐行。
鱼轩的服饰与品位同样高贵,鹤算和龟龄一起延长。
有多少人能在裀鼎旁侍奉,冈陵的愿望是永无止境。
百年夫妻如云端的凤凰,一生的心愿如镜中的霜。
为想堂前拜祝嘉庆,紫泥香透着彩衣裳。
注释
- 九重: 指天上的宫阙,象征尊贵。
- 封敕: 皇帝的诏书。
- 寿域: 寿命之地,指长寿的地方。
- 椿树: 椿树是长寿的象征。
- 萱: 萱草,象征忘忧。
- 灯火全抛: 忽略了繁忙的生活。
- 丰荣: 丰盛的荣华。
- 裀鼎: 指盛大的宴席。
- 冈陵: 山丘,象征长久的愿望。
- 伉俪: 夫妻。
- 嘉庆: 祝贺长寿的庆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宁,明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风清新雅致,善于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宁为吴瑜壁都宪所作,表达了对长寿美好生活的祝愿,以及对夫妻情感的珍视。在当时社会中,长寿和家庭和谐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理想。
诗歌鉴赏
《荣寿堂八韵为吴瑜壁都宪赋》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长寿、和谐、丰荣的理想生活。诗开篇以“九重封敕”引入,表达了对尊贵地位的敬仰,以及对长寿的向往。接着,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展现出春日的生机与温暖,暗喻着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诗中“椿树润分萱砌绿,桂枝高倚柏台黄”通过对椿树、萱草和桂枝的描绘,表现出自然与生命的交融。自然的变化象征着人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接下来的“诗书已遂菑畬念,灯火全抛绩纺忙”则展示了诗人对过去执着的追求与现今悠闲生活的对比,表达了一种从容与自得的心境。
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对老年生活的满足,以及对美好家庭关系的向往。最后,诗人以“为想堂前拜嘉庆,紫泥香透綵衣裳”结尾,既是对长寿的祝福,也是对家庭和谐的期盼,充满了温情与美好祝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九重封敕下明光:引入皇帝的诏书,象征光明的未来。
- 寿域阳和满画堂:描绘出温暖的环境,象征着长寿与安宁。
- 椿树润分萱砌绿: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象征生命的繁荣。
- 桂枝高倚柏台黄:桂枝象征高洁,体现出人的品位。
- 诗书已遂菑畬念: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实现和对自然的向往。
- 灯火全抛绩纺忙:抒发对繁忙生活的放下与释然。
- 老去丰荣浑自得:体现出老年生活的满足与安宁。
- 年来行坐觉如常:日常生活的平和与自然。
- 鱼轩豸服身同贵:象征生活的优雅与高贵。
- 鹤算龟龄日共长:祝愿长寿与幸福。
- 裀鼎几人能侍养:表达对家庭的珍视与对长寿的愿望。
- 冈陵终古愿无疆:象征愿望的永恒与无尽。
- 百年伉俪云端凤:描绘理想夫妻关系的和谐美好。
- 一世心期镜里霜:强调内心的愿望与外在的美好。
- 为想堂前拜嘉庆:表达对长寿的祝福。
- 紫泥香透綵衣裳:描绘庆祝时的美好场景,寓意着祥和与美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椿树润分萱砌绿,桂枝高倚柏台黄”体现了对称美。
- 比喻:将人生愿望和自然景象结合,增强了诗意。
- 排比:通过列举多种意象,丰富了内容。
主题思想
诗歌中心思想围绕长寿、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表达了对家庭和睦与人生理想的向往,通过自然的描绘与对比,展现出诗人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椿树:长寿与繁荣的象征。
- 萱草:忘忧与幸福的象征。
- 桂枝:高洁与品位。
- 灯火:象征生活的温暖与希望。
- 鱼轩:高贵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九重”指代什么?
- A) 天上的宫阙
- B) 地面的百姓
- C) 山川河流
-
“椿树润分萱砌绿”中的“润分”指的是什么?
- A) 变干
- B) 生长和繁茂
- C) 凋零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战争与和平
- B) 长寿与家庭和谐
- C) 旅行与冒险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 by 白居易:描写爱情与人生的长久。
- 《静夜思》 by 李白: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宁与白居易:两位诗人均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但张宁更侧重于长寿与家庭和谐,白居易则关注爱情的永恒与悲欢离合。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情感表达与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