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仕后戏赠故人》

时间: 2025-01-11 14:03:50

午桥今得晋公庐,花竹烟云兴有余。

师亮白头心已足,四登两府九尚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午桥今得晋公庐,
花竹烟云兴有余。
师亮白头心已足,
四登两府九尚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今天我在午桥得到了晋公的庐舍,看到花木、竹林之间的烟雾和云彩,心中感到十分惬意。诸葛亮虽然已经白头,但他内心的志向早已满足;我四次登上过两座府邸,经历了九位尚书的任职。

注释:

  • 午桥:指的是一个地方的桥,可能是指作者在午后所经过的桥。
  • 晋公:指的是晋国的公爵,可能是指历史上影响力较大的晋国人物。
  • 花竹烟云:指的是自然景色,花草竹林与云雾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
  • 师亮:即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以智谋著称。
  • 四登两府:可能指作者曾多次出任官职,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官府。
  • 九尚书:指的是担任过九位尚书的经历,尚书是古代官职。

典故解析:

  •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因其聪明才智和忠诚而被后人所敬重。
  • 四登两府:暗指作者的仕途经历,体现他在官场上的成就和经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齐贤,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常通过自然景象寄托个人志向与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致仕之后,寄托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自己仕途的回顾。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场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开头的“午桥今得晋公庐”便为全诗奠定了一个悠闲的基调。午后时分,阳光洒在桥上,作者在此处感受着晋公的庐舍,实际上是对自己过往功名的回望,既有对历史的尊重,也有对自身经历的反思。接下来的“花竹烟云兴有余”,更是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表明作者内心的愉悦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提到的“师亮白头心已足”,不仅是对诸葛亮一生志向的赞美,也隐含了对自己理想的追求。作者以诸葛亮为榜样,表达了自己对心灵满足的向往。最后一句“四登两府九尚书”则是对自己仕途生涯的总结,经历虽多,但内心早已感到满足。

整首诗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流露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午桥今得晋公庐”:在午后的桥上,我得到了晋公的庐舍。

    • 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午后,作者在此处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气息。
  2. “花竹烟云兴有余”:花木与竹林之间,烟雾与云彩交织,气象万千。

    • 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一种生机与美好。
  3. “师亮白头心已足”:诸葛亮虽然年老,但内心的理想已然满足。

    • 以诸葛亮为例,表达追求理想的精神。
  4. “四登两府九尚书”:我曾多次担任官职,经历了许多任职。

    • 总结个人的官场经历,隐含对仕途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生经历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意境。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人生经历、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午桥:象征着宁静与思考的时刻。
  • 花竹:代表着生机与自然的美好。
  • 师亮: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典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午桥”指的是什么? A. 一座著名的桥
    B. 作者所居住的地方
    C. 自然景色的象征

  2. “师亮”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曹操
    B. 诸葛亮
    C. 李白

  3. 诗中提到的“四登两府”意指什么? A. 作者的旅行经历
    B. 作者的官职经历
    C. 作者的家庭背景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张齐贤《致仕后戏赠故人》王维《山居秋暝》:两者皆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但张齐贤更多关注个人经历的反思,而王维则突出自然的宁静与人心的融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