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撝侍御过龙虎草堂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4:22: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王仲撝侍御过龙虎草堂 其二
作者: 黄宗羲 〔清代〕
剡湖岂是乏茅蓬,那得君来住此中。
百卷纬书真绝学,千秋国史附江东。
古松流水宵移算,红药青棂晓负笼。
方伎儒林凭位置,谁知世外有行踪。
白话文翻译:
剡湖哪里缺少茅蓬,怎么能让您在这里安居呢?
百卷经书是真正的绝学,千年的国史与江东相连。
古松与流水在夜间流转,红药与青檀在晨光中相映。
那些方士与儒者凭借位置而自得其乐,谁知道世外还有什么行踪呢?
注释:
- 剡湖:剡湖是浙江省的一个湖泊,因其风景优美而著名。
- 茅蓬:用茅草搭建的小屋,表示简陋的住所。
- 纬书:指的是《周易》等经书,属于古代经典,强调其学术价值。
- 江东:古代指代长江以东的地区,代表了文化的发源地。
- 古松:形容古老的松树,常用于表达岁月的沧桑。
- 红药青棂:指的是药草和青色的栅栏,表示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
- 方伎:指道士或方士,追求长生不老的修行者。
- 儒林:指的是儒家士人群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宗羲,晚号柳泉,浙江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具有深厚的儒学底蕴。黄宗羲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常常反映出对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黄宗羲在剡湖游览时,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学术的推崇,同时流露出他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剡湖的自然风光以及与学术有关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的开头以“剡湖岂是乏茅蓬”发问,给人一种自然宁静的感觉,暗示着这里是一个理想的栖息之所。接下来提及“百卷纬书真绝学”,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强调知识的珍贵与自然的和谐。
诗中对古松流水的描绘,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红药青棂的意象则传达出晨曦中的生机,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最后两句“方伎儒林凭位置,谁知世外有行踪”,则是对世俗权势的质疑,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强调了内心的自由与追求。
整首诗音韵和谐,意象生动,情感真挚,折射出作者对理想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剡湖岂是乏茅蓬”:剡湖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怎会缺少简单的茅草屋?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珍视。
- “那得君来住此中”:希望有志之士能在此栖息,突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百卷纬书真绝学”:强调学术的丰富与深厚,表现出对知识的推崇。
- “千秋国史附江东”:古老的历史与文化与江东的连接,表现出对历史的认同感。
- “古松流水宵移算”:古松和流水在夜晚流转,体现出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和谐。
- “红药青棂晓负笼”:晨光中的植物生机勃勃,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方伎儒林凭位置”:对方士和儒者的生活状态的观察,反映出世俗的追求。
- “谁知世外有行踪”:质疑世俗生活的意义,表现出内心的超脱与自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环境与学术相结合,形成生动的比喻。
- 拟人:古松与流水的描写赋予其生命,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加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与学术的崇敬,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反映了黄宗羲作为一位思想家的深刻见解与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剡湖: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茅蓬:代表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
- 纬书:象征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追求。
- 古松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和谐。
- 红药青棂: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剡湖指的是哪个地区的湖泊? A. 浙江
B. 江苏
C. 安徽
D. 湖南 -
诗中提到的“百卷纬书”主要指代什么? A. 历史书籍
B. 经书
C. 诗词
D. 小说 -
“谁知世外有行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A. 对世俗追求的肯定
B. 对世俗生活的质疑
C.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 《游山西村》 - 陶渊明
诗词对比:
黄宗羲的作品与杜甫的《登高》有相似之处,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但杜甫更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黄宗羲则更加偏向于理想与学术的追求。
参考资料:
- 《黄宗羲诗文集》
- 《清代文人的思想与文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