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斛珠·洛城春晚》
时间: 2025-01-26 04:18: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斛珠·洛城春晚
苏轼 〔宋代〕
洛城春晚。垂杨乱掩红楼半。
小池轻浪纹如篆。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
自惜风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
待君重见寻芳伴。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
白话文翻译:
在洛阳的春天傍晚,垂柳轻拂,掩映着半边红楼。
小池的轻浪泛起,波纹如同篆书般细腻。
在烛光下、花前,我曾醉心于离歌的宴会。
我自怜风流韵事已散,关山万里,情意却无尽。
期待君再相见,寻找芳草的伴侣。
为此而诉说相思,目送西楼的燕子飞断了踪影。
注释:
- 洛城:古代洛阳的别称,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 垂杨:指垂柳,象征柔情、婉约。
- 红楼:指高楼大厦,常用来形容繁华的地方。
- 小池:小水池,象征宁静、柔美。
- 离歌宴:指离别时的歌宴,体现了伤感的情绪。
- 风流云雨:指风花雪月的美好时光,形容情感的流逝。
- 关山:形容距离遥远,表达思念之情。
- 西楼燕:燕子在西楼飞去,象征离别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涵盖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苏轼在政治上经历了波折,但他以其才华和个性影响了后世。
创作背景:
《一斛珠·洛城春晚》创作于苏轼经历了政治波折之后,情感上充满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感伤。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洛阳,表达了作者对往昔风流韵事的怀念,以及对爱人的深切思念。
诗歌鉴赏:
《一斛珠·洛城春晚》是一首情感深邃、意境优美的词作。全词以春晚的洛城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温柔而又略带伤感的场景。词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同时也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开篇的“洛城春晚”,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温暖而宁静的环境,接着“垂杨乱掩红楼半”,用柳树的柔美与红楼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美好的时光已然过去,留下的只是无尽的思念。尤其是“小池轻浪纹如篆”,用水波的细腻描写,突显了春天的生动,也映射出内心的柔情。
词的后半部分,情感愈加浓烈,“自惜风流云雨散”,表达了对往日风流生活的自怜与惋惜。最后一句“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以燕子作为离别的象征,突显了思念的无奈与绵长。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塑造了一个既美丽又忧伤的春晚场景,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洛城春晚:描绘了春天的傍晚,营造出了一种温婉的氛围。
- 垂杨乱掩红楼半:柳树的枝条轻拂,遮掩了半边红楼,象征隐秘的情感与繁华的对比。
- 小池轻浪纹如篆:小池的涟漪细腻如篆书,展现了春日的生动与细腻。
- 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在烛光和花影下,回忆起曾经的离别宴会,充满了不舍。
- 自惜风流云雨散: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珍惜,但也感叹它们已经散去。
- 关山有限情无限:即使山河遥远,情感却是无尽的。
- 待君重见寻芳伴:期待与爱人重逢,共同寻找美好。
- 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通过燕子的离去,表明了对爱人的思念已经无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纹如篆”形容波纹,增强了画面感。
- 对仗:如“烛下花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增添了词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爱人的深切思念,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无限。通过春天的意象,传递出一种柔美而又伤感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晚:象征生机与希望,但也暗含离别的伤感。
- 垂杨:代表柔情与温柔的情感。
- 小池:象征宁静与细腻之美。
- 离歌宴:反映了对往日欢聚的怀念。
- 关山:象征遥远的距离与情感的阻隔。
- 西楼燕:象征离别与思念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词中“洛城春晚”指的是哪个城市的春天?
- A. 北京
- B. 洛阳
- C. 南京
- D. 西安
-
填空题:词中提到的“离歌宴”表达了____的情感。
-
判断题:诗中“关山有限情无限”表明了距离与情感的关系。(对/错)
答案:
- B. 洛阳
- 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秦观《鹊桥仙》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更显柔弱与脆弱。
- 《鹊桥仙》:更多地展现了对爱情的期盼与离愁,情感基调相似,但风格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苏轼诗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