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纪乱》
时间: 2025-01-26 00:24:08
昔见杜甫诗,多纪乱离事。
感怀杂悲凄,令人减幽思。
窃谓言者过,岂其遂如是。
及我遭兵戎,抢攘尽奇致。
犹觉杜诗略,十不及三四。
请为杜拾遗,再补十之二。
有诗不忍尽,恐为仁者忌。
初闻鼓鼙喧,避难若尝试。
尽曰偶然尔,须臾即平治,岂知天未厌,烽火日已炽。
贼多请益兵,兵多适增厉。
兵去贼复来,贼来兵不至。
兵括贼所遗,贼享兵之利。
如其吝不与,肝脑悉涂地。
纷纷弃家逃,只期少所累。
伯道庆无儿,向平憾有嗣。
国色委菜佣,黄金归溷厕。
入山恐不深,愈深愈多崇。
内有绿林豪,外有黄巾辈。
表里俱受攻,伤腹更伤背。
又虑官兵入,壶浆多所费。
贼心犹易厌,兵志更难遂。
乱世遇雈苻,其道利用讳。
可怜山中人,刻刻友魑魅。
饥寒死素封,忧愁老童稚。
人生贵逢时,世瑞人即瑞。
既为乱世民,蜉蝣即同类。
难民徒纷纷,天道胡可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甲申纪乱 昔见杜甫诗,多纪乱离事。感怀杂悲凄,令人减幽思。窃谓言者过,岂其遂如是。及我遭兵戎,抢攘尽奇致。犹觉杜诗略,十不及三四。请为杜拾遗,再补十之二。有诗不忍尽,恐为仁者忌。初闻鼓鼙喧,避难若尝试。尽曰偶然尔,须臾即平治,岂知天未厌,烽火日已炽。贼多请益兵,兵多适增厉。兵去贼复来,贼来兵不至。兵括贼所遗,贼享兵之利。如其吝不与,肝脑悉涂地。纷纷弃家逃,只期少所累。伯道庆无儿,向平憾有嗣。国色委菜佣,黄金归溷厕。入山恐不深,愈深愈多崇。内有绿林豪,外有黄巾辈。表里俱受攻,伤腹更伤背。又虑官兵入,壶浆多所费。贼心犹易厌,兵志更难遂。乱世遇雈苻,其道利用讳。可怜山中人,刻刻友魑魅。饥寒死素封,忧愁老童稚。人生贵逢时,世瑞人即瑞。既为乱世民,蜉蝣即同类。难民徒纷纷,天道胡可避。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以前读杜甫的诗,多记述战乱离散的事情。感慨中夹杂着悲伤凄凉,让人减少幽思。我私下认为他说得过分了,难道真的就如此吗?直到我自己遭遇战乱,才觉得杜甫的诗还略显不足,十成中不到三四成。请允许我为杜甫补充十分之二的内容。有些诗句不忍心写尽,恐怕触怒仁者。最初听到战鼓声喧天,避难就像尝试一样。总以为这只是偶然,很快就会平息,哪知道天意未厌,战火日益炽烈。贼寇多请求增兵,兵多反而加剧了混乱。兵走了贼又来,贼来了兵却不至。兵搜刮贼留下的东西,贼享受兵的利益。如果不吝啬不给,就会肝脑涂地。纷纷弃家逃难,只希望能减少负担。伯道庆幸没有儿子,向平遗憾有后代。美丽的女子沦为菜贩,黄金归于厕所。进入深山恐怕还不够深,越深越多的危险。内有绿林豪杰,外有黄巾贼寇。内外都受到攻击,伤了腹部更伤背部。又担心官兵进入,需要花费许多物资。贼心容易满足,兵志却难以实现。乱世遇到盗贼,应该利用隐晦之道。可怜山中的人,时刻与鬼魅为伴。饥寒交迫中死去的有钱人,忧愁中老去的孩童。人生贵在逢时,世道安定人就是安定的象征。既然是乱世的人民,就像蜉蝣一样短暂。难民们纷纷逃难,天道怎能逃避。
注释: 字词注释:
- 杜甫诗:指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多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
- 乱离事:指战乱和离散的事情。
- 幽思:深沉的思考。
- 兵戎:指战争。
- 抢攘:混乱不安。
- 杜拾遗:杜甫曾任左拾遗,这里指杜甫的诗作。
- 鼓鼙喧:战鼓声喧天,形容战事激烈。
-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战火。
- 贼多请益兵:贼寇多请求增兵。
- 兵括贼所遗:兵搜刮贼留下的东西。
- 伯道庆无儿:伯道是晋代人邓攸的字,他因战乱弃子保侄,后无子,这里指无后代。
- 向平憾有嗣:向平是东汉人向长,字子平,他隐居不仕,完成嫁娶后,即不再过问家事,这里指有后代。
- 国色委菜佣:美丽的女子沦为菜贩。
- 黄金归溷厕:黄金归于厕所,形容财富的浪费。
- 绿林豪:指绿林好汉,即山中的盗贼。
- 黄巾辈:指黄巾军,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军。
- 雈苻:古代传说中的盗贼。
- 魑魅:山中的鬼怪。
- 素封:指有钱人。
- 蜉蝣:比喻生命短暂。
典故解析:
- 伯道庆无儿:出自《晋书·邓攸传》,邓攸在战乱中弃子保侄,后无子。
- 向平憾有嗣:出自《后汉书·向长传》,向长隐居不仕,完成嫁娶后,即不再过问家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渔(1611-1680),字笠翁,号笠道人,清代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独特,善于运用讽刺和幽默。这首诗创作于甲申年(1644年),当时正值明末清初的战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渔在亲身经历战乱后的感慨之作,他通过对比杜甫的诗作,表达了自己对战乱的深刻体验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战乱时期的亲身经历的描述,展现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李渔在诗中不仅表达了对杜甫诗作的敬仰,也表达了自己对战乱的深刻体验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如“鼓鼙喧”、“烽火日已炽”等,形象地描绘了战乱的惨烈。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乱世的无奈和对天道的质疑,如“难民徒纷纷,天道胡可避”,表达了对乱世的深刻反思和对天道的质疑。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见杜甫诗,多纪乱离事。感怀杂悲凄,令人减幽思。:以前读杜甫的诗,多记述战乱离散的事情。感慨中夹杂着悲伤凄凉,让人减少幽思。
- 窃谓言者过,岂其遂如是。及我遭兵戎,抢攘尽奇致。:我私下认为他说得过分了,难道真的就如此吗?直到我自己遭遇战乱,才觉得杜甫的诗还略显不足,十成中不到三四成。
- 犹觉杜诗略,十不及三四。请为杜拾遗,再补十之二。:请允许我为杜甫补充十分之二的内容。
- 有诗不忍尽,恐为仁者忌。初闻鼓鼙喧,避难若尝试。:有些诗句不忍心写尽,恐怕触怒仁者。最初听到战鼓声喧天,避难就像尝试一样。
- 尽曰偶然尔,须臾即平治,岂知天未厌,烽火日已炽。:总以为这只是偶然,很快就会平息,哪知道天意未厌,战火日益炽烈。
- 贼多请益兵,兵多适增厉。兵去贼复来,贼来兵不至。:贼寇多请求增兵,兵多反而加剧了混乱。兵走了贼又来,贼来了兵却不至。
- 兵括贼所遗,贼享兵之利。如其吝不与,肝脑悉涂地。:兵搜刮贼留下的东西,贼享受兵的利益。如果不吝啬不给,就会肝脑涂地。
- 纷纷弃家逃,只期少所累。伯道庆无儿,向平憾有嗣。:纷纷弃家逃难,只希望能减少负担。伯道庆幸没有儿子,向平遗憾有后代。
- 国色委菜佣,黄金归溷厕。入山恐不深,愈深愈多崇。:美丽的女子沦为菜贩,黄金归于厕所。进入深山恐怕还不够深,越深越多的危险。
- 内有绿林豪,外有黄巾辈。表里俱受攻,伤腹更伤背。:内有绿林豪杰,外有黄巾贼寇。内外都受到攻击,伤了腹部更伤背部。
- 又虑官兵入,壶浆多所费。贼心犹易厌,兵志更难遂。:又担心官兵进入,需要花费许多物资。贼心容易满足,兵志却难以实现。
- 乱世遇雈苻,其道利用讳。可怜山中人,刻刻友魑魅。:乱世遇到盗贼,应该利用隐晦之道。可怜山中的人,时刻与鬼魅为伴。
- 饥寒死素封,忧愁老童稚。人生贵逢时,世瑞人即瑞。:饥寒交迫中死去的有钱人,忧愁中老去的孩童。人生贵在逢时,世道安定人就是安定的象征。
- 既为乱世民,蜉蝣即同类。难民徒纷纷,天道胡可避。:既然是乱世的人民,就像蜉蝣一样短暂。难民们纷纷逃难,天道怎能逃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蜉蝣即同类”,比喻乱世人民的生命短暂。
- 拟人:如“天未厌”,将天意拟人化,表达天意未厌战乱。
- 对仗:如“兵去贼复来,贼来兵不至”,对仗工整,表达兵贼交替的混乱局面。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反映战乱时期的亲身经历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通过对比杜甫的诗作,表达了自己对战乱的深刻体验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战乱的惨烈,同时透露出对乱世的无奈和对天道的质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鼓鼙喧:战鼓声喧天,形容战事激烈。
-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战火。
- 绿林豪:指绿林好汉,即山中的盗贼。
- 黄巾辈:指黄巾军,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军。
- 魑魅:山中的鬼怪。
- 蜉蝣:比喻生命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渔在这首诗中提到杜甫的诗作,主要是因为: A. 杜甫的诗作多纪乱离事 B. 杜甫的诗作风格独特 C. 杜甫的诗作语言凝练 答案:A
-
诗中“兵去贼复来,贼来兵不至”反映了什么情况? A. 兵贼交替的混乱局面 B. 兵贼合作的和谐局面 C. 兵贼对抗的激烈局面 答案:A
-
诗中“人生贵逢时,世瑞人即瑞”表达了什么思想? A. 人生贵在逢时 B. 世道安定人就是安定的象征 C. 人生短暂如蜉蝣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时期的苦难和对和平的渴望。
- 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李渔的《甲申纪乱》:两者都反映了战乱时期的苦难,但杜甫的诗作更多地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而李渔的诗作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战乱的深刻体验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杜甫诗选》
- 《李渔全集》
- 《中国古代战争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