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北山一首》

时间: 2025-01-26 02:30:55

幅巾高蹈挹洪崖,闲洒银钩著玉杯。

文律不论先汉后,诗源远自国风来。

却愁小子方攻冉,未必吾师肯铸回。

极欲去修床下拜,扁舟归梦绕南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幅巾高蹈挹洪崖,闲洒银钩著玉杯。
文律不论先汉后,诗源远自国风来。
却愁小子方攻冉,未必吾师肯铸回。
极欲去修床下拜,扁舟归梦绕南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高洁脱俗的文人形象,他身着宽大的巾帕,轻盈地在崖边游荡,悠然自得地饮酒。诗中提到文人的文采并不拘泥于汉代的规范,而是源远流长,追溯到《国风》。但他心中却忧虑年轻的学子正忙于追求功名,并不一定能获得师长的认可。诗人极想去修整自己的学问,像在床下膜拜一般,最终只希望能乘扁舟归梦,环绕在南台的梦境中。

注释:

  • 幅巾:宽大的头巾,古代文人常戴的饰物。
  • 高蹈:高洁的举止,象征着不屈的精神。
  • 洪崖:高峻的崖壁,象征着高远的志向。
  • 银钩:指酒杯,形状如钩,象征饮酒的洒脱。
  • 国风:指《诗经》中《国风》的诗歌,代表了最早的民间歌谣。
  • 小子:年轻人,通常指学子。
  • 攻冉:攻读书籍,冉是书籍的意思。
  • 吾师:我的老师,指诗人的学识传承。
  • 扁舟:小船,象征诗人追求自由和归宁的愿望。
  • 南台:传说中隐逸之地,象征理想的归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景庐,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曾任职于官府,后隐居于山林。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风格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刘克庄的诗作大多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动荡的背景,他以文人高洁自持的形象,表达对现实的思考与感慨。这首《和北山一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表现了他对文人理想和个人追求的向往。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反思。开篇以“幅巾高蹈挹洪崖”勾勒出诗人高洁的形象,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展现了他不羁的个性。而后“闲洒银钩著玉杯”,则描绘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饮酒情景,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接着,诗人提到“文律不论先汉后,诗源远自国风来”,这句话体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理解与宽广的视野,强调了诗歌的根源与流传之广泛。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忧虑,“却愁小子方攻冉”,表现出诗人对年轻学子的关心,忧虑他们只顾追求功名,而忽视了真正的学问与道德修养。

最后两句“极欲去修床下拜,扁舟归梦绕南台”,道出了诗人内心渴望修身养性,隐逸归真的愿望,最终只希望在梦中能够回到理想的境地。这种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使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思考与情感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幅巾高蹈挹洪崖:诗人身着宽巾,步履轻盈,似乎在洪崖之上翩翩起舞,展现了他高洁的气质。
  2. 闲洒银钩著玉杯:悠然自得地饮酒,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3. 文律不论先汉后:文采和诗歌创作不受时代的限制,强调了诗歌的传承与发展。
  4. 诗源远自国风来:诗歌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国风》,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敬重。
  5. 却愁小子方攻冉:忧虑年轻学子只顾追求功名,反映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
  6. 未必吾师肯铸回:即使有学问,也未必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表现出诗人对学术传承的思考。
  7. 极欲去修床下拜:渴望回归初心,认真修身。
  8. 扁舟归梦绕南台:希望能乘小舟回到梦中的理想世界。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幅巾高蹈”与“闲洒银钩”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诗人归梦比作乘舟,象征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意象:洪崖、银钩、玉杯等意象构建了诗人超脱尘世的高洁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反思,强调了个人修养与道德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忧虑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幅巾:象征文人的身份与气质。
  • 洪崖:代表高远的志向与理想。
  • 银钩、玉杯:象征洒脱的生活与饮酒的乐趣。
  • 南台:隐喻理想的归宿与心灵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刘克庄的《和北山一首》主要表达了哪种情感? A. 对功名的追求
    B.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C. 对爱情的失落

  2. “幅巾高蹈挹洪崖”中的“洪崖”象征什么?
    A. 低矮的山丘
    B. 高远的志向
    C. 现实的困扰

  3. 诗中提到的“小子”指的是?
    A. 年轻的学子
    B. 诗人的朋友
    C. 陌生人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苏轼的《赤壁赋》

诗词对比:

  • 刘克庄 vs. 陆游:两位诗人都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刘克庄更偏向于个体的内心探索,而陆游则更多地反映了对国家和历史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