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卢母黄太孺人》

时间: 2025-01-11 00:08:59

太孺贤声众论推,府君经学里人师。

牛衣隐约能偕老,萤火凄凉自课儿。

畴昔黄齏曾百甕,只今丹桂已双枝。

乌虖卢母哀荣甚,何必人题墓上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卢母黄太孺人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太孺贤声众论推,
府君经学里人师。
牛衣隐约能偕老,
萤火凄凉自课儿。
畴昔黄齏曾百甕,
只今丹桂已双枝。
乌虖卢母哀荣甚,
何必人题墓上碑。

白话文翻译

黄太孺人贤德的名声广为人知,
府君在经学上是里中的师表。
牛衣相伴的日子虽然朦胧,但我们能携手到老,
萤火虫的微光虽凄凉,却是我自我教导的象征。
往昔的黄齏曾经盛满百甕,
如今的丹桂已经双枝繁盛。
乌虖!卢母的荣光实在让人感到悲哀,
何必在她的墓碑上刻上人们的题词呢?

注释

字词注释:

  1. 太孺:指卢母,尊称。
  2. 贤声:贤德的名声。
  3. 牛衣:指牛衣车,象征贫困的生活。
  4. 萤火:萤火虫,喻指微弱的光亮。
  5. 黄齏:黄花菜,这里指的是生活的美好滋味。
  6. 丹桂:指桂花,象征高洁的品质。

典故解析:

  • 牛衣隐约:古代文人常以牛衣隐士自喻,描绘隐逸的生活。
  • 黄齏:指生活中美好的回忆和滋味,常用于形容平淡却温馨的日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白云,宋代词人、诗人,隐居于南宋,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及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克庄悼念卢母之时,表达了对其贤德的追怀与对生活的感慨,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贤良淑德的赞美。

诗歌鉴赏

本诗以挽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卢母的深切怀念与敬仰。首联提到“太孺贤声”,展现她在世人心中的崇高地位。接下来的描写则体现了诗人对平淡生活的珍惜和对美好过往的追忆,牛衣与萤火虫的意象,宛如一幅温馨的生活画面,既表现出一种淡泊的生活态度,也蕴藏着对卢母的无限思念。

诗中“黄齏曾百甕”暗示了卢母的生活曾经丰富而美好,而“丹桂已双枝”则象征着她的品德和荣光依旧闪耀,虽已离去,仍然在子女心中生根发芽。最后一句“何必人题墓上碑”则是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漠,表明真正的怀念和尊重不需外在的标志,心中永存即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太孺贤声众论推:卢母的德行与声誉被众人所推崇。
  • 府君经学里人师:她的丈夫在学术上是个值得尊敬的老师。
  • 牛衣隐约能偕老:虽然生活贫困,但两人相伴的情感依然深厚。
  • 萤火凄凉自课儿:微弱的光亮象征着教导子女的艰辛与孤独。
  • 畴昔黄齏曾百甕:过去的生活充满滋味和美好,令人怀念。
  • 只今丹桂已双枝:如今的生活虽然有所改变,但品质依然高洁。
  • 乌虖卢母哀荣甚:感叹卢母的荣光与逝去的悲哀。
  • 何必人题墓上碑:真正的哀悼和怀念无需刻在碑上。

修辞手法:

  • 比喻:牛衣与萤火虫的意象,隐喻了生活的艰辛与爱的温暖。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卢母的追忆,传达出对贤良淑德的敬仰,对平淡生活的珍惜,以及对生死的哲学思考,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牛衣:象征着平淡的生活,隐喻忠贞的爱情。
  2. 萤火:象征微小的希望和教导的艰辛。
  3. 黄齏:象征过去的美好与温馨。
  4. 丹桂:象征高洁的品德与不朽的荣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 A. 对友人的怀念
    • B. 对贤良母亲的追忆
    • C. 对自然的赞美
  2. “牛衣”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贫困的生活
    • B. 富裕的生活
    • C. 旅行的生活
  3. 诗中提到的“丹桂”象征着:

    • A. 生活的苦涩
    • B. 高洁的品德
    • C. 亲情的温暖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月夜忆舍弟》
  2. 白居易《长恨歌》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相对比,刘克庄的诗更侧重于对母亲的怀念和对平淡生活的珍视,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忧虑,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社会背景。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