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田舍所见》
时间: 2025-01-11 08:47: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田舍所见
刘克庄 〔宋代〕
漠漠晴埃起远畴,占相云日几家愁。
细民方虑填中壑,巨室何心堰上流。
斩木由来基小衅,浇瓜谁为解私仇。
宁知送老茅檐下,犹抱书生畎亩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景象,远处田野上,阳光洒落,空气中飘起一层淡淡的灰尘。此时,云朵和阳光交替,似乎有几家人正因生活琐事而愁眉不展。农民们正担心着填补山谷中的水流,而那些富豪们却无心顾及堰坝的水流。砍伐树木的缘由本是小争端,而浇灌瓜果的,究竟是谁在解开那私下的仇怨?谁能理解在那茅草屋檐下,年长的人依然怀有书生般的忧虑呢?
注释
- 漠漠:形容灰尘弥漫的样子。
- 晴埃:指晴天中的尘埃。
- 占相:占据、映照的意思。
- 细民:指普通百姓。
- 填中壑:填补中间的山谷,指民众的忧虑。
- 巨室:指富豪或大户人家。
- 堰上流:指水流在堰坝之上。
- 斩木由来基小衅:砍伐树木的原因本是小争端。
- 浇瓜:指浇灌瓜果。
- 茅檐下:指茅草屋檐下,象征乡村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彦甫,号净斋,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生于福建。刘克庄以其高洁的品格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著称,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反映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民生困苦,诗人以乡村生活为背景,反映出普通百姓的忧虑与富豪的冷漠,表现出对社会不公的思考与对乡村生活的深沉情感。
诗歌鉴赏
《书田舍所见》是一首充满社会关怀的诗作,通过描绘乡村的宁静与农民的忧虑,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诗的开篇以“漠漠晴埃起远畴”展现了一幅广袤宁静的乡村图景,给人一种悠远而空灵的感觉。而“几家愁”则迅速引入了人们的生活困扰,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中“细民方虑填中壑,巨室何心堰上流”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普通民众辛苦生活,忧虑着水流的充足,而富豪们却浑然无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也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冷漠的思考。
“斩木由来基小衅,浇瓜谁为解私仇”通过砍伐树木和浇灌瓜果的比喻,展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与纷争,强调了个人之间的矛盾与解不开的旧怨。而最后一句“宁知送老茅檐下,犹抱书生畎亩忧”则以老者的视角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怀,尽管身处乡间,但内心依然充满对知识与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心与对人性的思考,既有乡村的宁静,又有生活的苦涩,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忧虑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漠漠晴埃起远畴:描绘出晴朗的天空中,远处田野上升起一层灰尘,营造出宁静的乡村氛围。
- 占相云日几家愁:转而提到在这样的景象下,有多少人因生活琐事而愁苦,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
- 细民方虑填中壑:农民们担忧着水流的问题,暗示他们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
- 巨室何心堰上流:富豪们对此毫不在意,显示出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 斩木由来基小衅:砍树的原因是小争端,暗示人际关系的复杂。
- 浇瓜谁为解私仇:浇灌瓜果的行为也掺杂着个人的恩怨与情感。
- 宁知送老茅檐下:最后一句以老者的视角,表达出对社会情况的深切关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细民”与“巨室”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来反映社会人情,隐喻深刻。
- 拟人:水流与人心的关系,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乡村景象与农民忧虑,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关注与对人性冷漠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晴埃:象征清新与宁静,营造出田舍的田园氛围。
- 细民:代表普通百姓,体现了社会底层的艰辛。
- 巨室:象征富豪与权贵,展现社会的对立与冷漠。
- 茅檐:象征乡村生活的朴素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细民”指的是: A. 富豪
B. 普通百姓
C. 学者
D. 官员 -
“漠漠晴埃起远畴”中的“漠漠”意指: A. 清晰
B. 模糊
C. 明亮
D. 幽暗 -
诗中表现的主要主题是: A. 个人荣耀
B. 社会关怀
C. 自然景观
D. 爱情悲剧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田园诗》系列(如陶渊明的《饮酒》)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描绘田园生活,但更强调归隐与自然的和谐,而刘克庄则关注社会问题与人性困境。
参考资料
- 《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刘克庄诗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