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其七》
时间: 2025-02-04 15:37: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玉案 其七
作者: 张元干 〔宋代〕
平生百绕垂虹路。
看万顷翻云去。
山澹夕晖帆影度。
菱歌风断,袜罗尘散,总是关情处。
少年陈迹今迟暮。
走笔犹能醉时句。
花底自成心暗许。
旧家春事,觉来客恨,分付疏篷雨。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我一生中多次往返于这条彩虹般的路上,目睹那广阔的水面上云彩翻腾而去。山色在晚霞的映照下,帆影悠然划过。虽然菱歌声断,脚下的尘土散落,这一切仍然让我感到心中关切。年轻时的痕迹如今已是迟暮,我虽已老去,但仍能在笔下写出醉人的诗句。在花影之下,我暗自许下心愿。往昔的春景让我心生惆怅,仿佛是对来客的怨恨,轻声叮嘱着雨水渐稀的篷帐。
注释
字词注释:
- 垂虹路:形容曲折如彩虹的道路。
- 万顷:指广袤的水面,形容面积极大。
- 山澹:山色淡雅,朦胧的样子。
- 菱歌:指采菱时所唱的歌。
- 袜罗尘散:袜子上的尘土散落,形容心情的散乱。
- 关情处:指心中所系挂念之地。
- 走笔:写作时的动作。
- 暗许:心中默默地承诺。
- 疏篷雨:雨水轻柔,似乎要透过帐篷。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诗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暗含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往昔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元干,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人生和情感,常常融入个人的体验与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张元干晚年,可能是在他回顾自己一生经历时写成,蕴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青春的追忆。
诗歌鉴赏
《青玉案 其七》是一首充满了人生感慨与情感回忆的词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对青春逝去的惋惜。开篇的“平生百绕垂虹路”,不仅展现了诗人丰富的经历,也暗示了人生的曲折与复杂。紧接着的“看万顷翻云去”,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壮丽景象,给人一种开阔的视觉感受,仿佛让读者也置身于这幅美景之中。
转入“山澹夕晖帆影度”,夕阳下的山水与帆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然而,随着“菱歌风断,袜罗尘散”的出现,诗人又从美好回忆中抽离,感受到时间的无情,青春的失去。接下来的“少年陈迹今迟暮”,更是直接道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感慨。
在“走笔犹能醉时句”中,诗人以写作作为寄托,尽管已迟暮,但仍能通过笔墨来抒发心中情感,展现出他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最后两句“旧家春事,觉来客恨,分付疏篷雨”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春天的景象与客人相伴,似乎在暗示着对过往友情的怀念与对当前孤独的体验。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时光以及情感的复杂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生百绕垂虹路:我一生走过无数次如彩虹般曲折的道路。
- 看万顷翻云去:目睹那广阔水面上云彩翻腾而去。
- 山澹夕晖帆影度:在晚霞的映照下,山影朦胧,帆影悠然划过。
- 菱歌风断,袜罗尘散,总是关情处:虽然菱歌声断,尘土散落,一切仍让我心有所系。
- 少年陈迹今迟暮:年轻时的痕迹如今已是迟暮。
- 走笔犹能醉时句:我虽已老去,但仍能在笔下写出醉人的诗句。
- 花底自成心暗许:在花影之下,我暗自许下心愿。
- 旧家春事,觉来客恨,分付疏篷雨:往昔的春景让我心生惆怅,仿佛是对来客的怨恨,轻声叮嘱着雨水渐稀的篷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经历比作“垂虹路”,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性,如“菱歌风断”。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保持了和谐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青春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情感的细腻描绘,充满了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彩虹:象征人生的曲折与美好。
- 云:代表变化与无常。
- 山:象征稳重与宁静。
- 帆影:象征追求与自由。
- 花:代表青春与美好时光。
每个意象在诗中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既反映了自然的景象,也蕴含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形成了诗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平生百绕垂虹路”中的“垂虹”指的是什么? A. 彩虹
B. 直路
C. 山脉 -
在诗中,诗人感慨时光流逝的句子是?
A. 菱歌风断
B. 青春无悔
C. 少年陈迹今迟暮 -
诗中“走笔犹能醉时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写作的热爱
B. 对生活的无奈
C. 对朋友的思念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青春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但张元干的作品更侧重于对人生经历的反思,而李清照的则更倾向于情感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