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送玉坡马夫子南归》
时间: 2025-01-27 03:59: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送玉坡马夫子南归
作者: 唐芑 〔清代〕
顿足营丘春莫矣,刺苞黄萼方开。
芙蓉幕底偶迟徊。
心旌南北路,惜别欲盈腮。
血泪三更悲杜宇,情深风木生哀。
穆陵遥望白云堆。
莺花无与共,山水倩谁陪。
白话文翻译
春天已经结束,我在营丘上踱步,恨不得时间能够停留。此时黄萼花刚刚开放,芙蓉花下我不禁徘徊。
心中的思念像旌旗在南北的路上飘荡,惜别之情使我泪水盈眶。
夜深三更,杜鹃的悲鸣让我心里充满了悲伤,情感深重,让风中的树木也感到哀伤。
在穆陵遥望远方的白云堆积,莺花无法相伴,山水之间又有谁能陪我呢?
注释
- 营丘: 指一个营地或丘陵,营地象征离别的地方。
- 顿足: 意为踱步,表现出不舍和焦虑的心情。
- 刺苞黄萼: 描述刚刚绽放的花朵,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心旌南北路: 心中的思念在南北的路上飘动。
- 血泪: 形容悲痛的眼泪,表现出深切的离别之情。
- 杜宇: 指杜鹃,古人常用杜鹃的啼鸣来表达悲伤。
- 穆陵: 地名,表达遥望的意境。
典故解析
- 杜宇: 杜鹃在古代文学中常被视为悲伤的象征,其鸣叫声常常与离别之情相连。
- 春莫矣: 表达春天即将结束,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和变化,暗含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芑(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写词,作品多以婉约、细腻著称,常表达离别、相思的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清代,可能是为了送别友人或亲人,表现出对离别的深切感受和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留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友情和离别的重视。
诗歌鉴赏
《临江仙 送玉坡马夫子南归》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离别时的孤独和对春天的眷恋。开头“顿足营丘春莫矣”便以强烈的情感吸引读者,营丘象征着离别的地方,春天的结束更增添了离愁。随着诗句的展开,黄萼的绽放与心中的徘徊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对美好景象的无奈与渴望。
在后续的描写中,诗人通过“血泪三更悲杜宇”的细节,形象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悲痛和无法言表的情感。杜鹃的哀鸣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痛苦,而“情深风木生哀”则将树木也拟人化,似乎也感受到离别的悲伤。最后的“莺花无与共,山水倩谁陪”更是将孤独与空旷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于陪伴的渴望与对友人离去的无奈。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写,传达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构成了一幅动人心弦的离别画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顿足营丘春莫矣: 诗人因离别而踱步不前,感叹春天已然逝去。
- 刺苞黄萼方开: 形容黄萼花的绽放,象征着新生与希望,却与离别形成对比。
- 心旌南北路,惜别欲盈腮: 形容思念之情如旌旗在心中飘荡,离别时泪水将要溢出眼眶。
- 血泪三更悲杜宇: 夜深时,杜鹃的啼鸣让人心痛,表达了深切的离愁。
- 情深风木生哀: 深厚的情感使得周围的风与树木似乎也感到悲哀。
- 穆陵遥望白云堆: 远望穆陵的白云,表达遥远的思念与孤独。
- 莺花无与共,山水倩谁陪: 对于美好景色的孤独感,质问山水间的陪伴。
-
修辞手法:
- 拟人: “风木生哀”将风和树木拟人化,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 词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深切怀念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折射出人情的脆弱与人生的无常。
意象分析
- 营丘: 象征离别的场所,充满回忆与思念。
- 黄萼: 代表春天的希望与美丽,象征着生命的轮回。
- 杜宇: 杜鹃的哀鸣成为悲伤的象征,常与离别相联系。
- 白云: 远望的白云代表着遥远的思念与孤独的心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临江仙》这首词的主题主要是? A. 赞美春天
B. 描述离别
C. 表达爱情 -
诗中“顿足营丘春莫矣”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失落与无奈
C. 愤怒 -
词中提到的“杜宇”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鸟
C. 一种乐器
答案: 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如梦令》: 李清照同样表达了离别之情,但更多地体现出女性的细腻与柔情。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的作品通过草的枯荣反映人生的无常,与《临江仙》的主题形成呼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