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白话文翻译
杜鹃鸟在四更时分不停地啼叫,我起身查看蚕宝宝,担心桑叶不够它们吃。我不相信楼头那杨柳枝上的月亮,因为那美丽的女子还在歌舞,未曾归来。
注释
- 子规:杜鹃鸟的别称,其啼声常被用来象征哀愁。
- 四更:古代夜间分为五更,四更大约是凌晨1点到3点。
- 蚕稠:蚕宝宝很多,稠密。
- 叶稀:桑叶稀少。
- 杨柳月:指挂在杨柳枝头的月亮,形容月色之美。
- 玉人:美丽的女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南宋末年诗人,政治家。他以直言敢谏著称,后因反对投降元朝而被杀。其诗风格清新,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养蚕妇女的辛勤劳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宋代,养蚕是妇女的重要工作,而诗中的“玉人歌舞未曾归”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士的享乐生活,与普通劳动妇女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养蚕妇女的辛勤与上层社会的享乐,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感慨。诗中“子规啼彻四更时”一句,以杜鹃鸟的啼叫点明时间,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而“起视蚕稠怕叶稀”则直接描绘了养蚕妇女的担忧,体现了她的勤劳和责任感。后两句“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则通过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美丽的月亮和歌舞的玉人象征着上层社会的奢华,而养蚕妇女的辛劳则被忽视。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深沉,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子规啼彻四更时:杜鹃鸟的啼叫声贯穿了四更时分,营造出一种深夜的孤寂和哀愁。
- 起视蚕稠怕叶稀:养蚕妇女起身查看蚕宝宝,担心桑叶不够,体现了她的勤劳和责任感。
- 不信楼头杨柳月:不相信楼头那美丽的月亮,因为她的心思全在蚕宝宝上。
- 玉人歌舞未曾归:美丽的女子还在歌舞,未曾归来,与养蚕妇女的辛劳形成鲜明对比。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养蚕妇女的辛劳与上层社会的享乐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平等。
- 象征:杨柳月和玉人歌舞象征着上层社会的奢华,而养蚕妇女的辛劳则被忽视。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比养蚕妇女的辛勤与上层社会的享乐,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感慨和对劳动妇女的同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子规:象征哀愁和孤寂。
- 四更:象征深夜和辛劳。
- 蚕稠:象征勤劳和责任感。
- 杨柳月:象征美丽和奢华。
- 玉人:象征上层社会的享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子规”指的是什么鸟? A. 杜鹃鸟 B. 喜鹊 C. 麻雀 D. 燕子
-
“起视蚕稠怕叶稀”中的“蚕稠”指的是什么? A. 蚕宝宝很少 B. 蚕宝宝很多 C. 桑叶很多 D. 桑叶很少
-
“不信楼头杨柳月”中的“杨柳月”象征着什么? A. 辛劳 B. 哀愁 C. 美丽 D. 孤寂
-
“玉人歌舞未曾归”中的“玉人”指的是什么? A. 美丽的女子 B. 勤劳的妇女 C. 杜鹃鸟 D. 月亮
答案:
- A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对比春天的美景与国家的动荡,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之情。
- 白居易《卖炭翁》:通过卖炭翁的辛劳与上层社会的享乐进行对比,揭示社会的不公。
诗词对比:
- 谢枋得《蚕妇吟》与白居易《卖炭翁》:两首诗都通过对比劳动人民的辛劳与上层社会的享乐,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谢枋得的多首诗作,对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有详细介绍。
- 《中国古代文学史》: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全面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谢枋得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