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红衣·用白石体题吴湖帆所藏七姬权厝志旧拓》

时间: 2025-01-26 00:14:01

雾锁寒琼,烟消紫玉,恨萦幽穸。

姊妹花残,余姿洒倾国。

同归白首,应愧煞、齐云楼客。

狼藉。

盈纸梦痕,抵沙场埋碧。

山河再易。

萧史青门,哀歌感重拍。

南宫往矣碎墨。

重千璧。

恨缺舞鸾收影,写照沁园春色。

好墨华长伴,千里夜台岑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雾锁寒琼,烟消紫玉,恨萦幽穸。姊妹花残,余姿洒倾国。同归白首,应愧煞齐云楼客。狼藉。盈纸梦痕,抵沙场埋碧。山河再易。萧史青门,哀歌感重拍。南宫往矣碎墨。重千璧。恨缺舞鸾收影,写照沁园春色。好墨华长伴,千里夜台岑寂。

白话文翻译:

雾气笼罩着寒冷的琼楼,烟雾散去,紫玉般的美景也消失了,心中的怨恨萦绕在幽静的山谷。姐妹花朵凋零,剩下的姿态洒落如倾国之美。同归于白头,应该让齐云楼的客人感到惭愧。满纸的梦痕如同在沙场埋藏的碧血。山河已然变迁。萧史在青门吟唱,悲歌感人心弦。南宫的往事已成碎墨,重现千璧的光华。恨不能舞动鸾凤收影,描绘出沁园春的美景。愿好墨华长伴,千里之外的夜台静谧无声。

注释:

  • :美玉,常用于形容美丽的事物。
  • 倾国:形容女子的美丽能够倾倒国家。
  • 齐云楼:指古代文人雅士聚集之处。
  • 狼藉:形容杂乱无章的样子。
  • 盈纸梦痕:指诗人书写的梦境在纸上留下的痕迹。
  • 南宫:古代地名,常用来指代文人的聚集地或雅集之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恭绰(1736年-1794年),字子华,号湘田,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书法,作品风格独特,常以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为主题。

创作背景:

《惜红衣》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之际。诗人通过对美景的描绘,反映了自己对往事的追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惜红衣》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故巧妙结合,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忧愁与感伤。开篇的“雾锁寒琼,烟消紫玉”,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仿佛在描绘一幅美丽而易逝的画面。接下来的“姊妹花残,余姿洒倾国”,则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文化结合,展现出对美好事物的惋惜。

诗中“同归白首,应愧煞齐云楼客”一语,深刻揭示了生命的无常与短暂,令人感受到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惆怅。整首诗在意象的安排上,层层递进,情感逐渐深化,最后以“千里夜台岑寂”作结,展现出一种孤寂与沉思,给人以深刻的思考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雾锁寒琼:描绘山水雾霭笼罩的景象,传达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烟消紫玉:意象鲜明,紫玉象征着美丽,烟消则暗示美好的事物易逝。
  • 恨萦幽穸:表达心中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怨恨与怀念。
  • 姊妹花残:姐妹花朵凋零,暗喻美好事物的消逝。
  • 同归白首:寓意着人们终将归于平凡的结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事物比作美玉、花朵,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如“盈纸梦痕,抵沙场埋碧”,形成和谐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感怀美好事物的逝去为主题,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表达对历史、文化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琼:象征高洁、美丽的事物。
  • 紫玉:代表珍贵之物,暗喻逝去的美好。
  • 姊妹花:象征友情与美好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雾锁寒琼”意指什么?

    • A. 自然景象
    • B. 人情冷暖
    • C. 文化遗产
    • D. 战争场景
  2. “姊妹花残”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忧伤
    • C. 愤怒
    • D. 平淡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叶恭绰的《惜红衣》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惋惜,但李清照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叶恭绰则将其与历史文化交织。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