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限事,欢少恨偏多。
都说销愁唯有酒,却看酒尽奈愁何。
莫若且高歌。
白话文翻译:
这世间的事情,快乐的少,烦恼的却多。
大家都说解愁的办法就是喝酒,但看着酒喝尽了,愁又如何解呢?
不如干脆高声歌唱。
注释:
- 无限事:指世间的种种事情,尤其是烦恼与困扰。
- 欢少恨偏多:快乐的事情少,恨与愁的事情却偏多。
- 销愁:消除烦恼,解忧。
- 奈愁何:无奈于愁苦,感叹无从解决。
- 莫若:不如,表示选择。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引用,但其表达的情感与古代文人常用的“借酒消愁”这一主题相契合,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忧愁与快乐的对比,以及对生活无奈的感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家骧,字尹默,号静庐,晚号静庐老人。清末民初的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擅长诗词和书法,作品风格多受古典影响,同时又融入了个人的独特见解。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沈尹默的诗歌创作高峰期,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诗人通过对人生的观察,表达了对快乐与烦恼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望江南 其一》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人生的无奈与愁苦,开篇便指出“欢少恨偏多”,直接切入主题,深刻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感受。诗中提到“销愁唯有酒”,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观点,许多文人都曾以酒解忧。然而,沈尹默接着反问“却看酒尽奈愁何”,这不仅展现了对传统解愁方式的质疑,也表达了对更深层次情感的探讨。
“莫若且高歌”的结尾,提醒人们不如高歌以忘却愁苦,透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也让人感受到一种释然的情绪。通过这种方式,沈尹默不仅展现了个体对生活的无奈,也隐约传达出希望与乐观的可能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无限事,欢少恨偏多。
- 表达了对生活的感叹,事物纷繁复杂,快乐的瞬间稀少,而烦恼却层出不穷。
-
都说销愁唯有酒,却看酒尽奈愁何。
- 指出传统解忧方式的局限性,酒虽然可以短暂消愁,但当酒喝尽时,愁苦依然存在,展示了生活的无奈。
-
莫若且高歌。
- 提出积极的应对方式,不如高声唱歌来排解情绪,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选择与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欢与恨的对比,强调生活的苦乐不均。
- 反问:通过“却看酒尽奈愁何”引发思考,增加诗的深度。
- 排比:结构紧凑,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快乐与烦恼的对比,以及在无奈中寻找希望的情感。它提醒我们面对生活的苦恼时,可以尝试以更积极的方式去面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欢:象征快乐与幸福,代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 恨:象征烦恼与痛苦,代表人生的困扰与无奈。
- 酒:传统解愁的象征,表面上能够消愁,但实则无力解决根本问题。
- 歌:象征积极向上的态度,通过高歌来排解心中的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欢少恨偏多”意指: A. 快乐的时光多
B. 烦恼的事情多
C. 快乐与烦恼一样多
D. 生活中没有快乐 -
诗人认为解愁的唯有: A. 酒
B. 歌
C. 朋友
D. 时间 -
“莫若且高歌”表达的意思是: A. 唱歌是最好的选择
B. 忘记烦恼
C. 不如唱歌来解愁
D. 唱歌也没用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将进酒》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 《浣溪沙》李清照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借酒消愁的主题,但其情感更加豪放奔放,体现了李白个性中的狂放与洒脱。
- 沈尹默的诗则更显沉思与无奈,展现了对生活的反思与自省,二者风格迥异,给人不同的感受。
参考资料:
- 《古诗鉴赏词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沈尹默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