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上乘查便合仙,若无仙骨未如船。
人间亦有支机石,虚被声名到洞天。
白话文翻译:
在海上乘船如同仙人,如果没有那种仙骨气质,船也不过是个空壳。
人间也有支机石,虚名只不过是到达洞天的工具。
注释:
- 查(zhā):古代一种船的名称。
- 仙骨:指的是仙人的气质或特质。
- 支机石:指的是能够支撑或引导的石头,象征着机缘或基础。
- 洞天:传说中的仙境或理想之地,常用来比喻人们向往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道融(约704年-约754年),字宗之,号少华,唐代诗人,作风清新自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游历海上时所作,表达了对人间与仙境的思考。诗中通过船的比喻,探讨了人们在追求理想和名声时的真实与虚妄。
诗歌鉴赏:
《寓题》以海上乘船为背景,运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种淡淡的哲理。诗的开头以“海上乘查便合仙”引入,令人联想到在广袤的海面上,唯有乘风破浪的船才能与仙人相提并论。然而,诗人紧接着又指出,若没有“仙骨”,即真正的才能与气质,船也只能是无根的虚壳。这种对比不仅展示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现实的残酷。
接下来的“人间亦有支机石”则转向对现实的反思,暗示即使在凡间,也有助于实现理想的机缘和基础。然而,最后一句“虚被声名到洞天”则引发了深层的思考,声名的虚幻与洞天的理想之间的距离,提醒人们名声的追寻往往可能是空洞的,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在的修为和真实的自我。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展现了崔道融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语言简练却含义深远,给人以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上乘查便合仙:在海上乘船如同仙人,表现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 若无仙骨未如船:如果没有真正的才能和气质,那么这船也不过是空壳,揭示了表面与内在的差距。
- 人间亦有支机石:即使在世俗间,也有支撑理想的基础和机缘。
- 虚被声名到洞天:声名只是虚幻,未必能真正到达理想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船比作人,暗示人如果没有内在的修为,即使有外在的表现也是不足道的。
- 对仗:前后句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在修为的重要性,警示人们在追求名声与理想时,需关注自身的真实价值,而非仅仅追逐外在的虚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象征广阔与未知,代表人生的旅途。
- 查:象征旅途中的工具,寓意人生的方式与手段。
- 仙: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高尚境界。
- 支机石:象征支持和机缘,暗示人生的基础与契机。
- 洞天:象征理想的境界和追求的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海上乘查便合仙”中的“查”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鱼
- B) 一种船
- C) 一种鸟
- D) 一种水
-
诗中提到的“仙骨”是什么的象征?
- A) 财富
- B) 才能与气质
- C) 名声
- D) 权力
-
“虚被声名到洞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名声的追求
- B) 对理想的渴望
- C) 对名声的怀疑
- D) 对现实的不满
答案:
- B) 一种船
- B) 才能与气质
- C) 对名声的怀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崔道融的《寓题》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崔道融更侧重于对内在修为的思考,而王维则倾向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生哲理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