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原文展示
访僧不遇
作者:崔道融 〔唐代〕
寻僧已寂寞,
林下锁山房。
松竹虽无语,
牵衣借晚凉。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我到山中寻访僧人,却发现这里一片寂静,只有山房被锁在林中。尽管松柏没有言语,但我仍感受到它们的清凉,轻轻牵动着我的衣襟,带来晚间的凉意。
注释
字词注释:
- 寻僧:寻找僧人,表示诗人前来拜访。
- 寂寞:孤独,寂静。
- 锁:这里指山房被关上,无法进入。
- 松竹:指松树和竹子,常用来象征清幽的环境。
- 牵衣:轻轻拉动衣服,形容松竹的微风。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其表达的寻访与失落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反映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道融,字子期,唐代诗人,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反映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在那个时代,许多文人追求清幽的生活,崔道融也通过此诗表达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访僧不遇》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清幽的山林画面,展现了诗人寻访僧人时的孤独感。诗的开头“寻僧已寂寞”直白而有力,表明诗人此行的失落和孤独;而“林下锁山房”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寂静,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被隔绝的孤独。接下来的“松竹虽无语”,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使自然环境似乎也参与到诗人的情感中,尽管松竹无声,却依然能传递出凉意。这种意象的运用,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失落。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喧嚣的逃避,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寻僧已寂寞:诗人来到山中寻找僧人,却发现四周一片寂静,暗示他内心的孤独。
- 林下锁山房:山房被锁在林中,无法进入,进一步强化了孤独的氛围。
- 松竹虽无语:松树和竹子虽无言,但它们的存在却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 牵衣借晚凉:松竹的微风轻轻拂动诗人的衣服,带来晚间的凉意,象征着自然的慰藉。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松竹描绘成有情感的存在,增强了自然与人的情感共鸣。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寻访僧人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失落,同时也表现出自然的慰藉与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僧:象征隐逸、清净的生活。
- 林:自然环境,代表宁静和隐秘。
- 松竹:象征坚韧和高洁,体现诗人的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诗人寻访的是哪位人物?
A. 佛
B. 僧人
C. 道士
D. 隐士 -
“松竹虽无语”中“无语”的意思是什么?
A. 没有声音
B. 没有情感
C. 没有动作
D. 没有颜色 -
诗中“牵衣借晚凉”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孤独
C. 安宁
D. 喜悦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崔道融的《访僧不遇》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是表达孤独和思乡情怀的作品。前者通过自然环境渲染情感,后者则通过对月的思考抒发情感。两者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但表现方式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