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赠歌妓)》

时间: 2025-01-27 04:15:13

裙曳湘波六幅缣。

风流体段总无嫌。

歌翻檀口朱樱小,拍弄红牙玉笋纤。

腔子里,字儿添。

嘲撩风月性多般。

忔憎声里金珠进,惊起梁尘落舞帘。

意思解释

鹧鸪天(赠歌妓)

原文展示

裙曳湘波六幅缣。
风流体段总无嫌。
歌翻檀口朱樱小,
拍弄红牙玉笋纤。
腔子里,字儿添。
嘲撩风月性多般。
忔憎声里金珠进,
惊起梁尘落舞帘。

白话文翻译

裙子拖曳在湘水波上,绣缎如六幅画卷。
那风流的身段毫无嫌隙。
歌声从檀口轻轻翻转,朱樱般的小嘴儿。
拍打着红牙,像玉笋一样纤细。
腔调中,字词不断增添。
调侃风月的性情多么纷繁。
在恼恨的声音中金珠不断涌入,
惊起了梁上的尘土,舞帘随之落下。

注释

  • 裙曳湘波:裙子拖曳在湘水波上,湘水指湘江。
  • 六幅缣:指用六幅绣缎制成的裙子,形容华丽。
  • 檀口:指嘴唇,檀木的颜色暗示美丽。
  • 朱樱小:比喻嘴唇如朱樱般红润小巧。
  • 腔子里:指歌声的调子和腔调。
  • 忔憎声里:在恼恨的声音中,忔憎指心中憎恶的感情。
  • 金珠进:比喻歌声中不断涌出美妙的旋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福元,宋代词人,生平及创作细节较少,作品多以风花雪月为题材,善于描绘女性的柔美与风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社会风气较为开放,词人借赠歌妓之作,表达对其风姿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歌妓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鹧鸪天(赠歌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歌妓的风采,展现了她们的柔美与才华。首句“裙曳湘波六幅缣”便以生动的意象展开,裙子轻轻拖曳在水波上,仿佛一幅动人的画卷,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接着通过“风流体段总无嫌”表现出歌妓的风姿绰约,没有人会对她们的美丽感到厌恶。中间几句通过对歌声的描绘,将歌妓的才华与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歌翻檀口朱樱小”将歌声与嘴唇的美丽结合,构造出一种优雅的氛围。同时,“嘲撩风月性多般”一句,展示了诗人对歌妓性情的调侃,显现出一种亲切的交流与互动。

整首诗在描绘歌妓的同时,也呈现了诗人对她们的欣赏与赞美,情感真挚而细腻。最后的“惊起梁尘落舞帘”则带有一种轻盈的落幕感,仿佛将这场美丽的歌唱表演画上了句号,让人意犹未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裙曳湘波六幅缣:描绘歌妓的裙子如同六幅画卷在水波中轻摆,展现了她的婀娜多姿。
  2. 风流体段总无嫌:形容她的风流倜傥,没有人会对她产生厌恶。
  3. 歌翻檀口朱樱小:歌声从她的嘴唇轻轻发出,像朱樱一般娇艳小巧。
  4. 拍弄红牙玉笋纤:形容她用手拍打一根红色的乐器,细腻而优雅。
  5. 腔子里,字儿添:她的腔调中不断增添字词,显示了她的才华。
  6. 嘲撩风月性多般:调侃风月的性情复杂多变。
  7. 忔憎声里金珠进:在她的歌声中,金珠般的旋律不断涌现。
  8. 惊起梁尘落舞帘:歌声惊动了梁上的尘埃,舞动着帘幕,画面轻盈而动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裙曳湘波六幅缣”中的“六幅缣”比喻裙子华美,增添了视觉效果。
  • 拟人:如“惊起梁尘落舞帘”,赋予尘埃和舞帘以生命,增强了动感。
  • 对仗:整首诗有着明显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歌妓的风采和才艺,表现了诗人对女性美的赞美和对歌妓生活的细腻观察,传达出一种复杂的情感基调,既有欣赏也有同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裙子:象征美丽与女性的柔情。
  • 湘波:象征自然美与柔和的环境。
  • 歌声:象征艺术与才华的表达。
  • 红牙、玉笋:象征精致与雅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歌妓的裙子是什么颜色的?

    • A. 红色
    • B. 白色
    • C. 六幅缣
    • D. 绿色
  2. 诗中提到的“檀口”指的是哪部分?

    • A. 眼睛
    • B. 嘴唇
    • C. 手指
    • D. 耳朵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伤感
    • B. 欢快
    • C. 平静
    • D. 动感

答案

  1. C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钗头凤·世情薄》(陆游)
  • 《如梦令》(李清照)

诗词对比

  • 《如梦令》与《鹧鸪天》都展现了对女性的细腻描写,但《如梦令》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抒发,而《鹧鸪天》则更为外在的风采与才华的表现。两者共同点在于对女性之美的赞美,体现了宋代诗词的审美倾向。

参考资料

  • 《宋词选》:对宋代词作的全面收录与解析。
  • 《古典诗词鉴赏》:对古典诗词的主题、意象与手法的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