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流徽榭即事》
时间: 2025-01-10 22:35: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风桃李,比梅花时节多些芳绿。浩浩川原舒窈窕,是处山邱华屋。草露含滋,林烟散晕,万象如膏沐。玉阑干外,柳丝初袅晴旭。日暮穷巷牛羊,画堂燕雀,各自寻归宿。留得苍然山色在,领取人间幽独。潭水悠悠,落霞袅袅,树影重重覆。低头吟望,疏钟已动灵谷。
白话文翻译
春风吹拂,桃花和李花的盛开,比梅花的时节多出几分绿意。宽广的平原上,山丘和华丽的房屋恰似舒展的舞姿。草地上的露水滋润着万物,树林中的烟雾轻轻弥漫,仿佛万象都沐浴在柔和的光泽中。玉栏杆外,柳丝在晴天的阳光下轻轻摇曳。傍晚时分,牛羊在偏僻的小巷中归家,画堂里的燕雀各自寻觅着归宿。只留下苍翠的山色,带走人间的静谧。潭水缓缓流动,落日的余晖轻轻飘荡,树影在水面上重重叠叠。我低头吟唱,远处的钟声已经在灵谷中响起。
注释
- 桃李:桃花和李花,常用来比喻美好和繁荣。
- 窈窕:形容姿态优美。
- 膏沐:形容润泽、滋润。
- 玉阑干:指雕刻精美的栏杆。
- 穷巷:指偏僻的小巷。
- 苍然:形容青翠、苍茫的样子。
- 幽独:指宁静、孤寂的环境。
- 灵谷:指灵气聚集的谷地,常用来形容清幽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精卫(1883-1944),字仲明,号逸仙,近代政治家、诗人。其生平经历丰富,早年参加反清活动,后成为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因其复杂的政治立场和历史背景,汪精卫的诗歌常反映出其内心的挣扎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动荡的年代,汪精卫在北伐、抗战等历史事件中,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对家国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中自然的描写与人间的归宿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百字令·流徽榭即事》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诗作,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象描绘,反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状态。诗的开头以“春风桃李”引入,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繁华,接着通过“浩浩川原”描绘出广阔的自然景观,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心旷神怡的气氛。接下来的“草露含滋,林烟散晕”更是将自然的细腻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让人置身于春日的晨曦之中,感受着万物复苏的欣喜。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悠闲自得的意境,而诗中“日暮穷巷牛羊,画堂燕雀,各自寻归宿”的描写,则引发了对人间归宿的思考,暗示了在繁华与宁静之间,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最后的“低头吟望,疏钟已动灵谷”则将诗意推向高潮,钟声的响起不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风桃李,比梅花时节多些芳绿:春风吹拂,桃李花开,生机盎然,胜过梅花的孤傲,表现春天的繁荣。
- 浩浩川原舒窈窕,是处山邱华屋:宽阔的原野如舞动的身姿,山丘与华丽的房屋相映成趣,营造出美好的自然画面。
- 草露含滋,林烟散晕,万象如膏沐:草地的露水滋润着万物,树林中的烟雾轻柔弥漫,万物都沐浴在温暖的光泽中。
- 玉阑干外,柳丝初袅晴旭:阳光照耀下,柳丝轻轻摇曳,描绘出春日的柔美。
- 日暮穷巷牛羊,画堂燕雀,各自寻归宿:傍晚时分,牛羊归家,燕雀也在找寻归宿,表现出一种归属感。
- 留得苍然山色在,领取人间幽独:只留下青翠的山色,象征着宁静与孤独。
- 潭水悠悠,落霞袅袅,树影重重覆:潭水缓缓流动,落日余晖轻扬,树影交错,渲染出梦幻般的意境。
- 低头吟望,疏钟已动灵谷:低头吟唱,远处的钟声响起,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浩浩川原”的描写比喻自然的广阔与美丽。
- 拟人:将草露、柳丝等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与动作,更加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诗中主题围绕春天的自然景色与人们的归宿感,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美的赞美。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李:象征春天的繁荣与美好。
- 柳丝:象征柔美与温柔的春风。
- 牛羊:象征乡村的宁静与归属。
- 潭水: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深邃。
- 落霞: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瞬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风桃李”是用来比喻什么?
A. 春天的寒冷
B. 春天的繁荣
C. 夏天的炎热
D. 秋天的萧瑟 -
诗中“日暮穷巷牛羊”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A. 乡村生活的忙碌
B. 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归属感
C. 城市的喧嚣
D. 自然的荒凉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战争的思考
B. 对繁华的向往
C. 对自然美与宁静生活的赞美
D. 对人生的无奈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多反映了战争带来的忧虑与无奈。
- 李白《静夜思》:虽也有自然景象,但更多是对故乡的思念与个人情感的表达。
这两首诗与《百字令·流徽榭即事》在风格与主题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