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时间: 2025-02-04 16:24: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作者:陈匪石 〔清代〕
卷地霜风侵客梦,几回验鬓添愁。
帘纹如水屋如舟。
好音鱼浪阔,残篆兽烟浮。
梦里浑忘筋力减,狂呼击楫中流。
高天丸月冷于秋。
山河新旧恨,一笛正当楼。
白话文翻译
地上的霜风卷起,侵扰了我的梦境,几次醒来后发现鬓角已添了愁苦。
帘子的花纹如水,房屋宛如一只舟。
悠扬的音乐如同鱼游荡在广阔的浪间,残留的篆书如同浮现的兽烟。
在梦中完全忘记了筋力的衰减,狂呼着划桨在水中。
高空的明月在秋天显得格外寒冷。
山河之间的新旧仇恨,正好在楼上吹响一曲笛声。
注释
- 卷地霜风:指寒冷的霜风吹来,影响了梦境。
- 侵客梦:侵扰了客人的梦。
- 鬓添愁:鬓发中悄然增加的愁苦。
- 帘纹如水:帘子上的花纹像水波一样流动。
- 好音鱼浪阔:美妙的音乐在广阔的浪中回响。
- 残篆兽烟:古老的文字如同浮现的兽烟,意指遗留的痕迹。
- 筋力减:指身体的力量逐渐减弱。
- 狂呼击楫:激动地呼喊着,划动着桨。
- 高天丸月:高空中的圆月,形容其冷清。
- 山河新旧恨: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与遗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匪石(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因其诗词多表现个人情感及自然景色而受到关注。他的作品常融入对传统文化的思考,风格上有着清新的气质。
创作背景
《临江仙》写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迁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过往的追忆。
诗歌鉴赏
《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词,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以“卷地霜风侵客梦”点出季节的寒冷,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忧愁。这一意象不仅传递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反映了内心的焦虑。接着,“几回验鬓添愁”更是直接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愁苦的增加,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通过“帘纹如水屋如舟”等比喻,描绘出一种梦境与现实交织的景象,仿佛在船上漂流,随波逐流。这里的“好音鱼浪阔”则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广阔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与自由。
在梦中“狂呼击楫中流”,诗人将内心的激动与不安表现得淋漓尽致,似乎在呼喊中寻找一种解脱。而“高天丸月冷于秋”则揭示了秋天的孤冷,反衬出主人公内心的苦涩与失落。
最后一句“山河新旧恨,一笛正当楼”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结合,表达了对山河沧桑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整首词在音韵和意境上都达到了一种和谐美,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卷地霜风侵客梦:描绘了霜风的寒冷,暗示梦境受到干扰。
- 几回验鬓添愁:多次醒来,发现自己愁苦的加深。
- 帘纹如水屋如舟:用比喻展现梦中景象,房屋如舟般漂浮。
- 好音鱼浪阔:音乐与自然结合,表达宁静的气氛。
- 残篆兽烟浮:古老文字的意象,反映历史的痕迹。
- 梦里浑忘筋力减:在梦中忘却身体的衰弱。
- 狂呼击楫中流:激动的呼喊,象征对自由的向往。
- 高天丸月冷于秋:明月清冷,暗示孤独感。
- 山河新旧恨,一笛正当楼:通过笛声传达对历史的深思。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帘纹如水”,用水的流动比喻帘子的花纹,增添了诗的动感;“高天丸月”,则通过形象化的描写,传达了月亮的冷清与高远。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梦境与现实的映照,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风:象征寒冷,暗指孤独感。
- 客梦:引申为人生的漂泊与迷惘。
- 鱼浪:象征自由与宁静。
- 明月:冷清与孤独的象征。
- 山河:历史与人事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卷地霜风”指的是什么? A. 温暖的春风
B. 寒冷的霜风
C. 温柔的海风 -
“梦里浑忘筋力减”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身体的强壮感到自豪
B. 在梦中忘却衰弱的痛苦
C. 对生活充满希望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一笛正当楼”意指什么? A. 笛声在楼上响起,表达思乡之情
B. 笛声悠扬,象征历史的回响
C. 笛声带来快乐,象征美好生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 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辛弃疾
诗词对比
《临江仙》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均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前者更侧重内心的孤独与愁苦,而后者则在豪放的情感中蕴含对理想的追求。通过不同的意象与情感,展现了各自的风格特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精选》
- 《古典诗词解读》
- 《陈匪石研究》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陈匪石的《临江仙》,以及其在情感、意象和主题上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