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时间: 2025-02-04 16:23:16

江北江南大雨,华亭七月秋凉。

水浩浩洞庭沅湘。

鲁西成泽国,涛怒太湖狂。

水落膏腴强占,水生飘溺难当。

贾君上策烛天阊。

水人两不犯,万世保安康。

意思解释

临江仙

原文展示:

江北江南大雨,华亭七月秋凉。
水浩浩洞庭沅湘。鲁西成泽国,涛怒太湖狂。
水落膏腴强占,水生飘溺难当。
贾君上策烛天阊。水人两不犯,万世保安康。

白话文翻译:

江北江南下着大雨,华亭的七月已经感到秋凉。
水浩浩荡荡,覆盖了洞庭湖和沅湘河,鲁西变成了泽国,太湖的波涛怒吼。
水退去后,肥沃的土地被强行占据,水生的漂浮物也难以抵挡。
贾君的上策如同烛照天阊,水人之间互不侵犯,万世安宁健康。

注释:

  • 华亭: 地名,在今浙江省。
  • 洞庭沅湘: 指的是洞庭湖及其流域,沅湘两河,形容水域辽阔。
  • 鲁西: 指山东省西部,古称鲁国。
  • 涛怒: 波涛汹涌,形容水势极大。
  • 膏腴: 指肥沃的土地。
  • 贾君: 可能指历史上著名的贾谊,采取措施治理水患。
  • 天阊: 传说中的天门,象征着高远的目标。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贾君上策”可能指贾谊,他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以其治国理念而著称。诗中隐含了对水患治理的渴望和对安宁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刘季高,现代诗人,代表作品有多首描写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关注社会问题。
  •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当代,背景可能与时下的水灾、气候变化等自然现象相关,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灾害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

诗歌鉴赏:

《临江仙》通过描绘江南江北的雨水和水患,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威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浩浩洞庭”、“涛怒太湖”,不仅传达了水的浩大,也隐喻了水的不可控与破坏性。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象的同时,亦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深切思考。诗的最后提到的“水人两不犯,万世保安康”,则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表现出一种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全诗气势恢宏,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及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江北江南大雨”:描绘了广阔的地域,暗示了大雨的范围与影响力。
    • “华亭七月秋凉”:时间的推移,暗示了季节的变化与自然的冷峻。
    • “水浩浩洞庭沅湘”:水的形象展现出一种无边的辽阔感。
    • “鲁西成泽国,涛怒太湖狂”:水灾的结果及其带来的破坏,表现了自然的力量。
    • “水落膏腴强占”:反映了人们对土地的占有欲望。
    • “水生飘溺难当”:自然带来的困扰和挑战,揭示出人类的脆弱。
    • “贾君上策烛天阊”:借用历史人物的智慧,象征对治理水患的渴望。
    • “水人两不犯,万世保安康”:希望人们能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长久的安宁。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江北江南”“水浩浩洞庭沅湘”,形成对称美。
    • 比喻:将自然水灾与人类生存相联系,表现出深刻的哲理。
    • 拟人:将水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深思,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意象分析:

  • 江水: 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脆弱。
  • 秋凉: 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迁。
  • 水人: 可能象征着治理水患的智慧与人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华亭”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浙江省
    • B) 山东省
    • C) 江苏省
    • D) 福建省
  2. “水浩浩洞庭沅湘”中,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风
    • B) 水
    • C) 山
    • D) 天空

答案:

  1. A) 浙江省
  2. B) 水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滕王阁序》王勃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季高的作品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刘季高更侧重于水的威力与人类的脆弱,而王勃则强调了人生的无常与壮志未酬。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现代诗词鉴赏与创作》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临江仙》的诗意和背景,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