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其二 登西山望滇池》
时间: 2025-01-27 03:29: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里来寻滇海,西山先著惊呼千章苍翠胜吾渝!
凌空乘索道,一快睹明珠。
送目不知何处,清漪徒忆当初。
怅然听客说围湖。
更无帆影过,闻有变形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千里迢迢来到滇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山那令人惊叹的苍翠,胜过了我的故乡重庆。乘坐空中的索道,得以一睹滇池的美丽。目光所及之处,竟不知去向,清澈的湖水让我想起了往昔的日子。听闻游客们说湖边已经被围起来了,再也看不见帆船的影子,听说湖中还出现了变形的鱼。
注释:
- 滇海:即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之一。
- 西山:指滇池西侧的山脉,风景优美。
- 索道:指缆车,形容诗人乘坐缆车的快感。
- 清漪:清澈的波浪,意指湖水的美丽景象。
- 怅然:心中感到惆怅、失落。
- 围湖:指湖泊周围的环境变化,可能是人为的堤坝或围栏。
- 变形鱼:可能指因环境变化而出现的异样鱼类。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滇池和西山是著名的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代表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结合。滇池在历史上曾是文人墨客描绘的重要题材,象征着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淑萍,生于当代,诗人和作家,擅长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她的作品多反映对故乡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她游览滇池时,反映了她对这片美丽湖泊的赞美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当代人对自然的重视和对环境变化的关注。
诗歌鉴赏:
蔡淑萍的《临江仙 其二 登西山望滇池》是一首充满情感与自然美的诗作。诗的开篇便以“万里来寻滇海”展示出诗人追寻美景的执着与向往,仿佛她的心灵在这片湖泊的召唤下跨越了千山万水。接着,西山的苍翠之美令她惊叹,表明了自然的壮丽超越了她的故乡,体现了她对自然的深厚感情。
“凌空乘索道,一快睹明珠”一句则展示了诗人在空中俯瞰滇池的愉悦和震撼,缆车的高空之旅象征着一种自由与轻松。接下来的描写“送目不知何处,清漪徒忆当初”则带有淡淡的忧伤,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仿佛在提醒读者珍惜当下。
最后,诗中提到的“怅然听客说围湖”更是增添了一层对环境变化的感慨,诗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也在悄然改变,让人不禁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整首诗以清新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描绘了滇池的自然之美与人心的变迁,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来寻滇海:诗人千里迢迢来到滇池,表达了对美景的向往。
- 西山先著惊呼千章苍翠胜吾渝:西山的苍翠之美令她惊叹,超越了故乡重庆的景色。
- 凌空乘索道,一快睹明珠:乘坐缆车,快速地欣赏到滇池的美丽。
- 送目不知何处,清漪徒忆当初:目光所及的地方不知去向,清澈的湖水让她想起了往昔的美好时光。
- 怅然听客说围湖:心中感到失落,听说湖边已经被围起来了。
- 更无帆影过,闻有变形鱼:再也看不见帆船的影子,听说湖中出现了变形的鱼,暗示环境的变化。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滇池比作“明珠”,突显其美丽。
- 对仗:如“怅然听客说围湖”,形成对称的句式美。
- 拟人:将湖水的波浪描写得如同有情感的存在,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滇池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对环境变化的忧虑,传递出人与自然之间深厚而复杂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滇池:象征美丽与宁静的自然景观。
- 西山:代表着高远、壮丽的自然风光。
- 清漪:象征湖水的清澈与纯净,寄托了诗人对往昔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哪个地方寻访景色?
- A. 重庆
- B. 滇池
- C. 北京
-
诗中提到的“明珠”指的是哪个地方的湖泊?
- A. 滇池
- B. 洱海
- C. 西湖
-
诗人乘坐什么工具欣赏滇池的美景?
- A. 汽车
- B. 骑马
- C. 索道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风格上更为豪放。
- 《庐山谣》:与《临江仙》均描绘山水之美,但情感基调更为抒情,富有哲理。
参考资料:
- 《现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
- 《滇池文化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