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斛珠(有寄)》
时间: 2025-01-11 21:43: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斛珠(有寄)
作者: 王质〔宋代〕
平塘玉立。薄罗飞起层层碧。
人心不似花心密。待要相逢,未必相逢得。
袜尘不动何曾湿。芙蓉桥上曾相识。
舻声摇去江声急。西北高楼,回首浮云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景象:平坦的塘边,玉立的身影,薄薄的罗纱在层层的碧绿上轻轻飘起。然而,人心却不像花心那么紧密相依。即使期待重逢,也未必能够相聚。袜子上的尘土还没沾湿,想起曾在芙蓉桥上相识的情景。船的摇晃声伴随着急促的江水声从耳边渐行渐远,回望西北的高楼,浮云已将彼此隔开。
注释:
- 平塘:指平坦的水塘。
- 玉立:形容人站立的姿态如玉般美丽。
- 薄罗:轻薄的罗纱,常用来形容女子的衣物。
- 袜尘:袜子上的尘土,意指无所作为的状态。
- 芙蓉桥:指的是盛开的荷花,象征着美好和相识的地方。
- 舻声:船只划水时发出的声音。
- 浮云:飘动的云,象征着遥远和不可捉摸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质,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多表达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情感体验,风格清新脱俗,常借景抒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对离别与相聚的思索之际,表达了对旧友的怀念与对未来相逢的期待,同时也透出一种无奈与孤独的情感。
诗歌鉴赏:
《一斛珠(有寄)》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的诗作,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友人相逢的渴望与无奈。在诗的开头,作者以“平塘玉立”描绘出一幅静谧美丽的画面,象征着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接着,诗句通过“人心不似花心密”的对比,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疏离,尽管期待重逢,但现实却让人感到渺茫和无奈。
“袜尘不动何曾湿”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尽管身处美丽的环境,却无法与心中所念之人相聚。芙蓉桥的回忆暗示了美好的过往,但时间的无情让这些回忆变得愈加珍贵而遥远。最后,随着“舻声摇去江声急”,诗人将视线转向远方,西北高楼与浮云的隔阂则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无法跨越的障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感人的情感,传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对相逢的渴望,同时也隐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塘玉立:描绘了一幅清新的自然画面,给人以宁静之感。
- 薄罗飞起层层碧:轻薄的罗纱与层层碧绿的水面形成对比,增添了画面的层次。
- 人心不似花心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传达出一种失落感。
- 待要相逢,未必相逢得:期待重逢,但现实却让人感到无奈。
- 袜尘不动何曾湿:暗示了内心的孤独和无所作为。
- 芙蓉桥上曾相识:回忆起美好的过去,情感愈加浓厚。
- 舻声摇去江声急:船声与江水声交织,象征着离别的急促。
- 西北高楼,回首浮云隔:远方的高楼与浮云象征着彼此的距离和无法相见的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平塘玉立”比喻人的优雅与美丽。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使得诗歌更具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整首诗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情的思念与渴望,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对美好回忆的追寻,诗人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和对未来相逢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平塘:象征宁静与美好。
- 薄罗:代表柔美与轻盈。
- 芙蓉桥:象征友谊与美好的回忆。
- 舻声、江声:代表离别与思念的急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平塘玉立”中“玉立”的意思是: A. 高大挺拔
B. 像玉一样美丽
C. 不动如山
D. 直立不倒 -
诗中提到的“芙蓉桥”象征着: A. 友情
B. 离别
C. 伤感
D. 孤独 -
“袜尘不动何曾湿”表达了: A. 诗人的内心孤独
B. 诗人在旅途中的疲惫
C. 诗人的快乐心情
D. 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怀念与思念的情感。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对离别和思念的深刻描绘。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但王质的诗更注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对故乡的眷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选》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