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公择舅》

时间: 2025-05-24 18:20:27

昨梦黄粱半熟,立谈白璧一双。

惊鹿要须野草,鸣鸥本愿秋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公择舅
黄庭坚

昨梦黄粱半熟,立谈白璧一双。
惊鹿要须野草,鸣鸥本愿秋江。

白话文翻译:

昨夜我梦见一锅黄粱米饭还没煮熟,就在那儿与朋友闲聊着一对白色的璧玉。惊跑的鹿儿需要野草,鸣叫的鸥鸟本来就想在秋天的江边栖息。

注释:

  • 黄粱:黄粱米,指一种谷物,这里象征着美好的梦境或理想。
  • 白璧:指洁白的玉石,象征美好和珍贵的事物。
  • 惊鹿:受惊的鹿,寓意怯懦和脆弱。
  • 鸣鸥:叫声清脆的鸥鸟,象征自由和自然的快乐。
  • 秋江:秋天的江水,象征着宁静和悠闲的生活状态。

典故解析:

“黄粱美梦”出自《庄子》,比喻虚幻的理想或不切实际的愿景。诗中提到的白璧则常象征着美德、纯洁或珍贵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底松,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豪放,擅长写山水田园诗,并在诗词中融入个人情感与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黄庭坚与友人(公择舅)相聚之时,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友谊的珍视。同时,诗中蕴含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梦境开头,营造了一种朦胧的意境。开篇“昨梦黄粱半熟”不仅描绘梦境的美好,也暗示着人生理想的未竟与虚幻。接下来的“立谈白璧一双”,则通过与友人的对话,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视。诗中“惊鹿”和“鸣鸥”两个意象,分别代表了对自然的敏感与对自由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渴望。最后的“秋江”则是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寓意着诗人希望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与和谐。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邃的情感,展示了黄庭坚对理想生活与自由精神的追求,表达了他对人生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昨梦黄粱半熟:梦境中象征着未实现的理想,暗示着人生的虚幻与不确定。
  2. 立谈白璧一双:与友人交谈,象征着珍贵的友情与美好的交流。
  3. 惊鹿要须野草: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鹿被惊吓而寻找栖息的草地,暗示着脆弱与依赖。
  4. 鸣鸥本愿秋江:鸥鸟自然鸣叫,象征着自由与宁静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黄粱”比喻人生理想的虚幻。
  • 拟人:将“鸣鸥”赋予情感,表现自然的自由与快乐。
  • 对仗:上下句意境相对,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梦境与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友谊的珍视,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对自由的向往。

意象分析:

  • 黄粱:象征理想与梦境,充满了历史典故的深意。
  • 白璧:象征美好与珍贵,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
  • 惊鹿:象征脆弱与依赖,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鸣鸥:象征自由与宁静,表达了对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昨梦黄粱”所象征的是什么?

    • A. 美好的回忆
    • B. 理想的虚幻
    • C. 现实的困惑
    • D. 友谊的珍贵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白璧”象征着__

  3. 判断题:诗中“鸣鸥本愿秋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对/错)

答案:

  1. B
  2. 美德、纯洁或珍贵的情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送别》 王维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理想与故乡的思念,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黄庭坚的诗则融入了对自然的观察与哲理思考。

粗略解读:

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但黄庭坚的作品更为细腻,注重自然描写与人际交往的哲理,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表现个人情感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黄庭坚与宋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