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六月十四日夜,与社友泛湖过西陵桥,已子夜矣。)》
时间: 2025-01-24 19:34: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六月十四日夜,与社友泛湖过西陵桥,已子夜矣。)
作者:史达祖 〔宋代〕
山月随人,翠苹分破秋山影。钓船归尽。桥外诗心迥。
多少荷花,不盖鸳鸯冷。西风定。可怜潘鬓。偏浸秦台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夏夜的美景,山中明月伴随着人影,青翠的苹草分开了秋山的影子,钓鱼的小船已经归来,桥外的诗情愈加遥远。岸边的荷花开得繁盛,映衬着鸳鸯在水面上冷淡的姿态。西风吹动,令人可怜的是那潘髻(古代女子的一种发髻),恰好浸湿了秦台的镜子。
注释:
- 钓船归尽:指钓鱼的小船已经归来,暗示夜晚的结束。
- 诗心迥:诗的情感和思绪变得更加独立和深远。
- 鸳鸯冷:鸳鸯是双栖鸟,象征着情侣,冷淡暗示情感的疏离。
- 潘鬓:潘是古代女子的发髻,意指女子的美丽或柔情。
- 秦台镜:秦台指的是古代著名的女子容颜的象征,镜子则暗示着对美的追求与反思。
典故解析:
- 西风:古代诗词中常用西风象征秋天的到来和情感的变迁。
- 潘鬓:源自古代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美的描写,常与思念和孤独感相联系。
- 秦台:出自《红楼梦》,象征着女子的美丽与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达祖,宋代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著称。生平经历丰富,曾任官职,后隐居于山林,常以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为题材创作。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夏季的夜晚,诗人与朋友游湖赏景,夜已深,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绪,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情感与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史达祖的《点绛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夏夜的美丽景象,展示了自然与人心的微妙关系。开篇“山月随人”,明月映照着游人的身影,仿佛人和自然融为一体。接着“翠苹分破秋山影”,青翠的苹草与秋山的影子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意境。接下来的“钓船归尽”,则暗示着夜晚的结束,带来一丝淡淡的忧伤。
词中反复提到的“桥外诗心迥”,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虽然湖边的荷花盛开,象征着美好,但“鸳鸯冷”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情感的疏离。在这幅美丽的夏夜画卷中,西风的吹动令人倍感惆怅,而“可怜潘鬓”则唤起了人对过往爱情的怀念与惆怅。
整首词在景色与情感的交融中,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使得这首词既具自然美,又充满了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月随人:月亮在山间移动,伴随游人的身影,营造出一种亲密的氛围。
- 翠苹分破秋山影:青翠的苹草分开了秋山的倒影,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 钓船归尽:钓鱼的小船已归,暗示夜晚的结束,给人带来一丝感伤。
- 桥外诗心迥:桥外的诗情愈发显得遥远而独立,反映出诗人的孤独感。
- 多少荷花,不盖鸳鸯冷:荷花盛开却掩盖不了鸳鸯的冷淡,象征着美好事物下的情感空虚。
- 西风定:西风吹动,带来一丝凉意,象征时光的流逝和情感的变化。
- 可怜潘鬓:可怜的潘鬓,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过往的惆怅。
- 偏浸秦台镜:潘鬓沾湿了秦台的镜子,象征着对美的追求与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月随人”,将月亮与人影相结合,形象生动。
- 拟人:如“桥外诗心迥”,赋予桥外的诗情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多少荷花,不盖鸳鸯冷”,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宁静的湖畔夜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情感的追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交织,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情感画卷。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月:象征着孤独与宁静。
- 翠苹:代表自然的生机与美好。
- 荷花:象征着爱情与美丽。
- 鸳鸯:象征着爱情的忠诚与情感的冷淡。
- 西风: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情感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山月随人”表达了什么意境?
- A. 自然的静谧
- B. 人的孤独
-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A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潘鬓”象征着_____。 答案:美丽与追忆
-
判断题:诗中“多少荷花”暗示了情感的亲密。
答案:错误(暗示情感的冷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苏轼《水调歌头》:同样描绘月夜,但更关注对人生的思考。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解析》
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与分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史达祖的《点绛唇》,以及古代诗词的魅力与深意。